5月16日15:00,太行书院于匠心·木工趣工坊中开展【百young非遗木作计划】第1期:榫卯千年·制造匠心活动。在快节奏的“即拆即弃”时代,榫卯技艺不仅是木头的“咬合哲学”,更是中国人对“永恒”的浪漫注解。本次活动以“非遗活化”为核心理念,邀请书院发展导师王蒙蒙为主讲人,通过沉浸式手作体验,让阿信学子在敲敲打打间触摸历史温度,更在传统智慧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找到属于年轻人的文化表达新姿势!


王蒙蒙老师以“中国木构的灵魂”为切入点,介绍榫卯技艺。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叫卯,无需一颗钉子,便能将构件紧密相连,展现出古人卓越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王蒙蒙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文资料,让同学们对榫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现场氛围逐渐热烈起来。


在经典榫建筑案例环节,王蒙蒙老师选取了应县木塔和紫禁城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建筑,详细讲解其背后的榫卯结构奥秘。应县木塔屹立近千年,历经多次地震仍稳如泰山,其精巧复杂的榫卯结构在减震抗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宫殿,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榫卯技艺更是将建筑的庄重与灵动完美融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同学们深刻领略到榫卯技艺在古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大家不禁为古人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


最令人期待的“动手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本次动手体验的项目是制作鲁班十字锁,这是一款经典的榫卯结构益智玩具。在开始前王老师进行了详细的活动须知与安全提示,强调木工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体验过程中随时巡视,确保每位参与者的安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手持基础木工工具,从切割木材、打磨边缘,到精准制作榫头和卯眼,每一个步骤都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尽管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像尺寸偏差、部件无法紧密拼接等各种困难,但大家没有气馁,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不断调整改进。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许多同学成功完成了鲁班十字锁的制作。


当榫卯从历史课本里“活”过来,这次活动直接让古老技艺在校园里玩了把“文艺复兴2.0”!太行书院这场“榫卯千年・制造匠心”活动不仅一站式集齐知识buff、技能升级和沉浸式情感体验,更让老祖宗的智慧在00后的朋友圈里疯狂刷屏!这场活动像一把神奇的“文化钥匙”,不仅打开了大家对传统技艺的好奇宝盒,更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年轻血液里开始“野蛮生长”。不少同学已经组队预约下一期,扬言要把榫卯玩出新花样!
(撰稿:王悠然 侯锦熙 供稿:太行书院 摄影:太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