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最新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白燕书院 > 最新动态 > 正文

李飞飞的AI你读懂了吗?——白燕书院第33期声动读书会访谈纪实

发布日期:2025-11-11 浏览量:

“AI的下一个十年——构建真正具备空间智能的机器。”11月10日12:30,白燕书院115指于·林间书屋暖意融融,本次读书会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成思思老师、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李海芬老师、白燕书院发展导师梁子栋老师,与同学们共探《我看到的世界 李飞飞自传》,在“不见AI,更见热爱”的共鸣中,解锁“热爱驱动成长”的教育实践密码。


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从而避免过度依赖?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思思老师


在教学中,我会明确AI的差异化应用边界,就像李飞飞教授“人机协同而非替代”的主张,允许其承担文献初筛、案例分类、格式校对等与意识形态弱联结的辅助工作,但论文中理论阐释、价值辨析、政治观点论证等核心内容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避免跳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思考环节,其次培育批判性思维,借鉴李飞飞教授科学研究中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AI对理论概念的解读常停留在表层,缺乏对现实语境的深度把握;同时将数字素养与思政教育融合,落实李飞飞教授“技术需契合人类价值观”的理念,既指导其用AI生成思维导图梳理论文逻辑,又通过无AI思辨写作、实地调研论证等任务夯实原创能力;用“以道驭术”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坚守主体性,让AI始终成为深化思政理论认知的工具而非投机取巧的手段。


李飞飞在研发AI中,历经重重困难,对于您有什么启示呢?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 李海芬老师


在200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视觉乃至整个AI领域陷入了一个瓶颈期——系统性能停滞,表现为识别图像的错误率长期高达25%-30%并且无法突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构造的模型不够“聪明”导致的,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法基本都聚焦于设计和改进算法,但是收效甚微,而当时的李飞飞跳出思维局限,敏锐地察觉出问题可能不在于模型,而在于现有数据库的匮乏,就好比一个婴儿在启蒙时期只见过柯基犬和博美犬,又怎么能期待他识别出藏獒呢,这就说明并非是当时的模型不够聪明,而是数据的规模和质量限制了它的识别。

同样的,在商科领域应用AI的过程中,数据是AI发展的核心基础,唯有优先构建高质量、大规模的数据资产,才能让模型洞察商业价值的全貌。


作为发展导师,如何借李飞飞对AI的热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并坚守自己的热爱?

白燕书院发展导师 梁子栋


从李飞飞教授对AI的执着热爱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引导学生寻找并坚守自己热爱的事物。

首先,以“好奇驱动”的视角挖掘热爱萌芽。李飞飞对AI的热爱始于对图像识别的好奇,这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中“让自己沉浸的小事”——像她追踪技术难题那样,鼓励学生记录兴趣瞬间,从“愿意花时间投入”的细节里,锚定热爱的萌芽。

其次,以“深耕实践”的行动筑牢热爱根基。李飞飞将热爱转化为数年构建数据集的坚持,这提示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小目标实践平台”:把热爱拆解为每周都可落地的任务,比如为热爱文创的学生对接校园设计项目,让他们在持续行动中,从“喜欢”走向“深耕”。

最重要的是,以“抗挫共鸣”的陪伴守护热爱初心。李飞飞在AI研发中历经质疑仍坚守,这让我们明白要做学生的“热爱后盾”——当他们因压力想放弃时,分享她的抗挫故事,联动资源解决实际难题,让学生在支持中,把热爱从“一时热情”变成“长期坚守”。


李飞飞的求学经历,给你的大学规划带来啥启发?

经管2502尹璐璐


在经历高数测验失利、部门面试被拒时,我陷在自我怀疑的低落里难以自拔。刚刚读到李飞飞求学时面对AI领域冷门、资源匮乏的困境,仍咬牙深耕多年的经历,瞬间被点醒。原来初期的挫折从来不是能力的否定,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不再纠结于暂时的失意,也放下了不必要的焦虑,终于明白大一只是大学的起点,只有沉下心坚持积累,后续才会有收获。


食安2401李昱莹


李飞飞求学时跳出熟悉的神经科学领域,投身冷门且高难度的AI基础研究,这份突破舒适圈的勇气深深触动了我。回顾我的大一生活,面对英语这门基础课,我一直抱着“及格就好”的敷衍心态,遇到稍难的阅读理解或语法练习就想走捷径,要么直接查答案,要么干脆跳过,从未认真钻研。读完她的经历后我幡然醒悟,这种逃避挑战的态度只会让英语能力一直停滞不前,还会影响后续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未来我将改变这种状态:每天坚持背单词、刷题,认真对待每一次英语作业,不再敷衍应付。哪怕过程枯燥,也要沉下心攻克难点,在扎实地积累中提升英语能力。


数管2501宋淑娟


李飞飞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受启发,尤其让我对过往的选课选择有了全新的审视。当初在选择课程时,我没有固守商科的专业边界,而是凭着对知识的纯粹好奇,选修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导论等计算机课程。那时更多是出于一种探索的直觉,渴望突破单一学科的视野局限。

如今读到李飞飞在自传中关于“跨学科融合是突破创新关键”的论述,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当年的选课实践竟与她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跨学科学习,始于不被专业束缚的求知勇气。那些看似“偏离”主业的课程选择,恰恰是在为未来构建更立体的知识版图埋下重要的伏笔。


撰稿:王翊帆

供稿:白燕书院

摄影:王佳怡 薛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