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最新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白燕书院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一捧泥,一颗心:在白燕书院,我们触摸千年陶艺的温度 ——“我在书院玩泥巴:First Part”主题活动

发布日期:2025-11-06 浏览量:

“陶轮旋转,心亦沉静。每一次捏塑,都是专注与泥土的深度对话。”11月5日16:00,白燕书院于117粘巴·造物工作坊开展“我在书院玩泥巴:First Part”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特邀艺术传媒学院马斌老师指导,通过“定、推、开、拉”四步教学,与参与的学子一起,在泥土的流转间感受传统陶艺的魅力!

“陶与瓷,本是两个字”

“陶和瓷,其实是分的——两个字。”在主持人文化培育部副部长赵文婕简短介绍后,马老师以质朴的语言直接切入主题,厘清了一个常见误区。他拿起一块泥解释道:“先说陶,什么叫‘陶’?就是我们这块泥,经过窑——高温烧制,变成陶。”随后他延伸至瓷:“陶上面上了釉,再经过三次烧,就变成瓷了。”这么一说,大家才明白,原来手中这团朴素的泥巴,竟蕴含着如此深的学问和漫长的工艺旅程。同学们在动手之前,建立起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正确认知。

四字心法:定

“大家记住四个字:定、推、开、拉。”马老师一边在转盘前坐下,一边强调这四项基本动作。“定”,是让泥“放到中间”,“如果定不到位,做着做着它就跑了”。“推”,是用手心把泥“压下去再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把气泡挤出去”。“开”,是从中间开口,“用大拇指利用转速把它转开”。“拉”,是借助转盘旋转,把泥“拉出来”,形成器物的高度与造型。

他反复提醒同学们“手要稳”“脚控制(转速)”,并幽默地说:“不要像开车一样开太快,否则泥就飞出去了。”这四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蕴含着陶艺制作的基本原理——平衡、净化、塑形与升华。同学们在反复练习中逐渐领悟,每个动作都需要手、眼、心的完美配合。

从“做机器人”到“与泥对话”

实作阶段,工作坊内转轮声轻响,泥水微溅。马老师穿行其间,不时俯身纠正:“手腕放松,不要和泥较劲。”田如蜜同学在泥坯第数次歪斜时忍不住叹气,老师在旁扶住她的手说:“试着去感受泥的节奏”。渐渐地,歪斜的泥回归中心,开口被重新收拢,原本紧张的“做机器人”状态,逐步过渡到人与泥的温和对话。尽管最终成型的器物朴拙不一,马老师却鼓励大家:“每一个都是你和泥共同完成的,没有不对的造型,只有不同的性格。”

这场活动虽然结束,但留在大家心里的却不只是一个陶坯。那种与泥土亲密接触的踏实感,那种全神贯注忘掉时间的投入,以及对手工造物的全新理解,或许就是这次活动最好的礼物。让年轻学子们在定、推、开、拉之间,触摸到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精神温度。

感悟:

“说实话,我从来没这么专注地做过一件事。当手扶着泥巴,跟着转盘一起转动的时候,心里特别安静。虽然在练习的途中,我失败了好几次,但当泥巴终于在掌心立住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真的没法形容。”

——食安2502 崔蕊莹

“我做的时候,形状歪歪扭扭,当时特别沮丧,觉得不完美了,但马老师走过来看了看,却和我说‘这个裂痕挺有味道的,像自然生长的纹理’。那一刻,这句话仿佛点醒了我。对啊,我们总是追求完美,却忽略了自然生长、不完美的美,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堂陶艺课,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数据2503 柳媛

撰稿:郝文博 刘宇君 供稿:白燕书院 摄影:王佳怡 薛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