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理想的教育者就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11月4日12:30,白燕书院114&More·未来探寻室内暖意融融,本次专注现场特邀白燕书院发展导师梁子栋与同学们一同聚焦于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让同学们在文字的浸润中放松身心,在观点的碰撞中拓宽视野。

大健康学院 王子钰老师
我的教育理念:不做“指挥官”,只做学生成长的“神级辅助”

朱永新老师在《我的教育理想》里提“理想的教育要帮学生找到人生坐标”,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也为我作为辅导员的工作注入了灵魂。我从不把自己定位成“管理者”,更想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辅助”——看到有学生对未来规划模糊,我就帮他们拆解为“短期目标+长期愿景”,从考证、实习到职业方向一步步捋清;发现班级里有热爱公益的同学,我牵头带领他们走进乡村等基层,让他们在支教、社区服务中找到价值感。
最让我感动的是,22级专升本毕业生回来说:“王子哥,当年你带我做的那份职业规划,现在简直是我职场打怪的升级地图!”这让我更加笃定书中“教育,就是价值的引领。”对我而言,见证学生从迷茫到坚定,就是教育理想最动人的模样。

智能工程学院 王丹老师
我的教育理念:点燃知识、实践与精神的“三重火焰”

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书中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见,让我对自身的工科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重塑。我深切地认识到,工科教育,尤其是电子信息这样的前沿领域,绝非冰冷技术参数的堆砌,更不是孤立技能的简单传授。作为一名电子信息教师,我的教育理想,是成为一名“点火者”。
首先,我要点燃知识的火种。这不止于讲清理论,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公式与代码背后跃动的思想之美,为他们打下鲜活而坚实的根基。进而,我要点燃实践的火焰。 我致力于设计能连接现实的项目,让学生在动手中将所学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剑,在试错与成功中淬炼创新精神与工程思维。最终,我愿点燃精神的火炬。 我坚信教育的归宿是培养完整的人。我将引导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卓越工程师。
从知识到实践,再到精神,见证每一次点燃的微光汇成火炬——这,便是教育真正的魅力所在。

白燕书院发展导师 梁子栋老师
我的教育理念:做书院“文脉传承者”与学生“成长合伙人”

拜读朱永新老师《我的教育理想》,书中“教育要尊重生命独特性、培育精神自觉”的理念,让我对书院发展导师的使命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深知,书院教育不是传统的“说教式”培养,而是以文化为根、以陪伴为桥的浸润式成长,我的教育理想,是成为学生与书院精神、与自我成长对话的“纽带”。
首先,我要筑牢“文脉的根基”。这不止于梳理书院的典籍脉络、讲解先贤的治学理念,更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带学生在书院展厅内解读历史,在传统节庆的雅集(如端午包粽、中秋赏月)中体会文化仪式感,从文字转化为学生可感、可行的日常,为他们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进而,我要搭建“成长的平台”。我会聚焦每个学生的特质与志向,为其定制个性化发展路径:对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的学生,组织体验与实践;对擅长活动组织的学生,支持其策划活动并落地;对有困惑的学生,以“朋辈式”交流拆解难题,让书院成为“各展所长、互助成长”的场域,助力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的落点。
最终,我要守护“心灵的温度”。我坚信书院的核心是“以人育人”,会放下“导师”的身份壁垒,与学生围坐书院庭院谈理想、聊困惑,用“因材施教”的耐心包容他们的试错,用“有教无类”的真诚肯定他们的微光。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共情、懂得担当,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家国情怀的“完整的人”。
从文脉传承到个性成长,再到心灵陪伴,见证每个学生在书院的滋养下“成己达人”——这,便是我作为书院发展导师所践行的教育初心。

学生分享:
食安2502吕晋瑶:
从“被塑造”到“被唤醒”的内在力量
没读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前,我总觉得“教育”就是上课、考试的循环,读完才明白,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都能在成长中被看见、被尊重。书中那句“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直接戳中了我心底的疑惑——我从小怕写作文,总觉得自己没天赋,但看完书后,我开始试着写日记,记录校园的晚霞、食堂阿姨的微笑,慢慢发现自己也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原来理想的教育,从不是逼迫你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模板”,而是帮你挖掘“自己擅长的热爱领域”,这份感悟让我对学习和生活都多了份从容面对的底气。

计科2503刘欣宇:
专注,解出了最终的答案
朱永新老师说“教育是唤醒”,这句话击中了曾为“走神专业户”的我。我尝试将理念付诸实践:在解一道复杂的力学题时,我不再翻看答案,而是沉浸其中,反复推演公式间的逻辑关联。当全部思绪聚焦于一点并最终豁然开朗时,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心流”。这本书唤醒的,是我对“专注”本身的掌控力。

审计2503贺婷:
从文字的游客,成为思想的侦探
书中“成长在挑战中发生”的理念,给了我全新的视角。过去,面对冗长的文献,我读几页就思绪飘散。后来,我尝试带着问题潜入字里行间,主动勾连脉络。当心神完全沉浸在逻辑推导中,忘记时间的那一刻,我才发现,专注不是硬逼自己,而是内心自发产生的、想要探索到底的渴望!


撰稿:陆思懿 供稿:白燕书院 摄影:王佳怡 李昱莹 薛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