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下,一片薄如蝉翼的螺钿,在镊尖微微颤动,折射出虹彩般的光泽。11月11日晚,空气里弥漫着胶水的清甜与专注的宁静,在青藤书院、智能工程学院全生异科导师张楠的陪伴下,三位来自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正完成一次从“代码世界”到“匠心时光”的奇妙穿越。

从“精确”到“细腻”:指尖的挑战与突破
活动伊始,面对琳琅满目的螺钿片和制作工具,平日里与钢铁机械打交道的“工科生”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李同学尝试将一片米粒大小的白色螺钿镶嵌到发簪上,连续几次,都因为用力过猛或角度不对而失败。
“在实验室,我们校准设备,误差以微米计。但面对这些有生命纹理的天然材料,我感觉自己像个‘新手’。”但她没有气馁,而是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调整呼吸,放轻力道,像调试一段精密程序一样,寻找着指尖与材料之间的“临界点”。终于,那片小小的螺钿稳稳地落在了预定的位置。“那一瞬间的成就感,不亚于成功跑通一个复杂的算法。”她眼中闪着光,缓缓说道。
这个过程,不仅是手艺的学习,更是心性的磨砺。从最初的焦躁,到后来的沉静,每一位同学都在与螺钿的“对话”中,完成了从追求“效率”到体验“过程”的心态转变。

“心流”时刻:书院里的沉浸与减压
活动现场,最动人的莫过于同学们全神贯注的侧影。王同学正在制作一枚胸针,她巧妙地将蓝色和白色的螺钿片拼成渐变色图案。“从不同角度看,它的色彩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这就像我们编程时,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优化路径。但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你眼中的美就是唯一的答案。”
近两个小时里,书院这个空间仿佛被施了魔法。世界的喧嚣被隔绝在外,只有螺钿片与金属底托轻微的碰撞声,和灵感迸发时的低声交流。同学们坦言,期末临近的焦虑在指尖的专注中悄然消散,这是一种纯粹的“心流”体验,让大脑得到了真正的休息,感觉压力都被这小小的螺钿片“镶嵌”掉了,只剩下平静和满足。


情感链接:在协作中升温的师生情谊
在张老师看来,活动的意义远超一件成品。“他们现在会自然地凑在一起,讨论哪个配色更好看,会在我成功完成一个难点步骤时,给我一个默契的眼神。”接着又动情地说,“这种在共同创造中建立的信任和默契,是课堂上难以迅速获得的。”
当三件作品——一枚典雅的发簪和两枚独具匠心的胸针最终完成时,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自豪。他们互相点评,拍照留念,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更多人分享这份亲手创造的美丽。

成长的印记:跨界融合播下的种子
这发生在青藤书院温暖一隅的活动,没有宏大的场面,却在这些年轻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成长印记。它让学生们看见,严谨的工程思维与感性的艺术创作并非割裂,耐心和专注是通往任何领域的通用密码。
“学院教给我们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而书院,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它独特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感受美、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幸福的人。”李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如是说。

夜色渐深,青藤书院的灯光温柔依旧。而那一枚枚闪耀着千年光华与现代智慧的螺钿作品,已成为这个夜晚最温暖的注脚,见证着跨界融合的种子,如何在书院这片沃土中,悄然生根发芽。
最后张老师总结道:“这次活动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异科活动进书院’的强大生命力。青藤书院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场域,让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情感在这里流动、交融。我们不仅复活了古老的技艺,更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增进了师生情谊。这正是晋中信息学院致力于培养信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注重复合素养的生动体现。”
撰稿:张楠
摄影:张楠
供稿:青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