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气清景明,万物尽显生机。4月1日12:00,智能工程学院/箕城书院异科导师徐爽和学生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团手工制作活动,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体验与快乐,激发了对清明节气和青团的浓厚兴趣,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明时节,人们踏青归来,将片片绿意融入糯米团子,便诞生了这一清明特有的美食——青团。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徐老师为大家讲述了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介绍了中国人在清明前后食用青团的悠久历史,其习俗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吃青团不仅寓意纪念先人、家庭团圆,艾草青团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艾草的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能有效预防疾病,提升免疫力。


活动现场,艾草散发出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最具吸引力的环节当属现场制作青团。大家取出提前准备好的青团粉和馅料,按照面团50g、豆沙馅20g的标准开始制作。同学们一边认真观察,一边动手实操,将面团置于掌心,巧妙地把豆沙馅包裹其中。不一会儿,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青团便初具雏形。


一个个青团随着手指的变化新鲜出炉,同学们拿起亲手制作的青团,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咬下一口,豆沙的香甜与艾草的清气在舌尖缠绵,软糯又不失嚼劲。不少同学感慨道:“以前清明节,我们都是买青团吃,今年大不一样,终于能尝到自己亲手做的青团啦!”


一抹青绿,满心春光。这一个个青团,不仅承载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更凝聚着大家对传统美食的热爱。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了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更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当师生们亲手制作青团,从揉面到包馅,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也让他们更加珍视劳动成果的重要。
(撰稿:张师如 供稿:经济与管理学院、箕城书院 摄影:张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