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太行青年乡村振兴促进团将目光投向了乡宁县的味蕾名片——乡宁饸饹面。促进团成员们探访了“乡宁饸饹·老张记”非遗老店,亲身体验乡宁美食。这场深入烟火气的寻味之旅,不仅让成员们亲历了千年面食技艺的活态传承,更在亲手劳作中体味了平凡美食背后蕴含的匠心与乡情。

千年一味 非遗技艺续华章
乡宁饸饹面,这碗扎根黄土高原的传统面食,其渊源可追溯至汉唐。元代王桢《农书》中记载的“河漏”工艺,正是其前身。一段皇家轶事更添传奇色彩:清康熙帝“南巡”,因觉“河漏”谐音不佳,御笔亲题“饸饹”二字,赋予其流传至今的美名。这份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美味,其制作技艺正焕发新生:2023年10月,乡宁饸饹面被推荐列入第六批乡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公示,标志着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技艺传承正式获得官方认可,成为守护地方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


一勺匠心 老店情怀暖人心
带着对非遗美食的敬意,促进团走进了声名远播的集县级非遗、临汾市名优小吃、餐饮名店“乡宁饸饹·老张记”。店主张彦文先生,作为乡宁饸饹的非遗传承人,向成员们袒露了他的质朴匠心:“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能把这样平常的东西做到极致,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作为一个乡宁人,我感到特别自豪。”张先生还热情介绍了店内的另一乡宁特色——石磨罗河豆腐。这道美食巧妙融合传统石磨工艺与现代健康理念,历经研磨、分离、点卤、压制等多道工序,不仅保留了古法风味,更契合当代人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成为快节奏中的一份滋养。


一碗乡愁 亲手劳作悟真谛
听完乡宁饸饹的历史与传承,促进团成员们褪去参观者的身份,在热气氤氲的后厨,化身“一日学徒”,亲身体验一碗饸饹面的诞生。面对看似简单的和面环节,成员们才体会到水温把控的微妙,正如老师傅强调“多一度则粘,少一度则僵”。煮面时,将面团放在饸饹床子上,保持均匀而持续的力道把面团压入机器里,老师傅们在一旁悉心指导:“压饸饹,讲究的是‘稳’和‘匀’,心浮气躁可压不出好面!”这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心性的磨砺。另一边,汤臊在锅中“咕嘟”作响,土豆、豆腐、西红柿与特色荏油在翻炒中释放出诱人的复合香气,小火慢炖让滋味层层交融,香味四溢,一碗饸饹面就出锅了。



当成员们亲手将煮好的面条盛入碗中,浇上热气腾腾、色泽鲜亮的汤臊,再调入蒜汁、香醋等点睛之笔,一碗凝聚着自己汗水与期待的乡宁饸饹面终于呈现眼前。品尝着自己参与制作的饸饹面,筋道爽滑的面条裹挟着酸香微辣、醇厚鲜美的汤汁,那份满足感远超寻常。成员们真切感受到,这碗看似朴素的面条,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匠人的坚守和对家乡风土的深情厚意。每一口,都是对“非遗”二字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



一碗热气腾腾的乡宁饸饹面,浓缩了千年的饮食智慧与一方水土的深情。这次沉浸式的非遗美食体验,让太行青年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揉面压床的汗水中,在氤氲蒸腾的香气里,在舌尖绽放的滋味间,深刻触摸到了食物背后那份化平凡为神奇的执着匠心与守护乡味的深沉担当。

(撰稿:张妍 付莉媛 供稿:太行书院 摄影:太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