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陷入“拍照只是咔嚓一下”的怪圈,觉得摄影不过是简单地按下快门记录画面?11月9日10:00,上河书院举办的“院长π对论(第3期):镜见阿信·共话影像叙事”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特邀平遥国际摄影展策展人、上河书院名誉院长张国田院长带领大家一起玩转正片!
“废品逆袭记”:低成本也能玩出艺术范儿
张院长首先与况也工作室非·常规设计部摄影工坊的刘阳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大家的展览构想先获得张院长大大一个“赞”!紧接着,张院长便提议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宝藏”:空水瓶、废纸箱,这些平时瞧不上眼的小家伙,在用木龙骨搭骨架,铁丝来固定,把废纸、废纸箱“艺术化拼贴”一番,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展墙基底,最后将精选的摄影作品张贴其上。一个低成本、高创意,还能亲手DIY的独特影像展览便可以应运而生。张院长还鼓励大家,有机会去平遥国际摄影展当志愿者,近距离感受影像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影像叙事能力。


专题讲座:策展大佬的“灵魂三问”与创作秘籍
在上河书院204 圆心·青春社区剧场里,张国田院长开展以“国际摄影大展中的策展逻辑与幕后故事”为主题的讲座。活动现场张院长金句频出:“拍摄需要浪漫情怀,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爱的眼光,但光有情怀可不行,还得有清晰的思维梳理!”他抛出创作前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干?”张院长强调:“只有明确了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你的创作才有根,才能打动人心!”随后他分享了在五村参与扶贫工作的经历,那段日子让他明白:“真正的改变,不仅是改变现状,更是改变观念!”这话用到影像创作上也一样——“必须亲身去体验,才知道如何表达!有想法、有策划,就得勇敢做出来,落实!行动,是唯一的答案!”当有同学灵魂发问“摄影的定义是什么”,张院长沉思片刻,给出了超酷的答案:“摄影就是记录时代!”他解释道,“一种是真实复刻现实的‘历史存证’,另一种是融入创作者视角与情感的‘艺术表达’。两种路径,共同构成了摄影的万千气象!”




低视角捕捉烟火气:美食与灵感的碰撞
讲座结束后,大家围坐一起,吃着美食,聊着影像创作灵感、策展思路落地那些事儿,氛围轻松又愉悦。当大家围绕短视频创作瓶颈讨论时,张院长引用新媒体影像理念:“放低视角,从日常中捕捉未被言说的情感”。他建议用手机记录市井烟火中的“决定性瞬间”,通过序列化剪辑构建完整故事线。大家在轻松的交流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也从张院长那里获得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简直是“灵感充电宝”时间!


校园“实战”:院长带你“扫街”拍大片
终于到了“真刀真枪拍大片”的环节!张院长亲自带队,开启“大师带徒”模式!张院长的眼睛“自带显微镜”,专挑那些被大家忽略的小细节!一边示范,一边“碎碎念”教学:“细节是构建叙事丰碑的砖石,光影是摄影的画笔!是让照片摆脱空洞、拥有呼吸感与说服力的关键!要学会‘阅读’光线,知道什么样的光能塑造质感,什么样的光能渲染情绪。抓住了光,你就抓住了影像的灵魂!”拍风景还不够,院长把镜头对准了最灵动的“模特”——同学们!他鼓励大家在镜头前放飞自我:“对,跑起来!跳起来!互相交谈,开怀大笑!”张院长通过沉浸式互动拍摄,生动展示了如何打破“木头人”摆拍,捕捉最自然、最有活力的瞬间,为影像叙事注入生命力和情感温度,让照片“活”起来。


从“变废为宝”的奇思妙想,到“记录时代”的深刻内核,再到对细节与光影的极致追求,这场活动让“拍照≠按快门”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每个同学的心中!无论你是刚入门的“摄影小白”,还是小有名气的“拍照达人”,都在这场充满惊喜与启发的“影像之旅”中,收获了满满的干货和快乐!下次拍照,可别再只当“快门工具人”啦!
以前我总觉得拍照好看就行,今天跟着张院长蹲在草坪拍落叶的光影,才懂“细节是叙事的砖石”不是空话。拿着相机抓拍同学笑脸时,我第一次觉得照片不是“摆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回去我要把宿舍攒的空水瓶都留着,给我的照片搭一面会讲故事的展墙。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箕城书院、王恩希
我之前总困在“技巧大于内容”的怪圈里,当听到张院长说“摄影是记录时代”,尤其是他讲扶贫经历时那句“改变观念才是真改变”突然点醒了我,之前拍的照片像漂亮的空壳,往后我想带着体验去拍,让镜头里不仅有构图,还有能扎根的情绪。
——信息工程学院、三达书院、沈爱贞
(撰稿:刘宝娟 张瑞莹 供稿:上河书院 摄影:杨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