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最新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杏花书院 > 最新动态 > 正文

光影副本加载中,电影导游为青春加载DLC

发布日期:2025-11-18 浏览量:

导师心语:

当电影美学遇见代码逻辑,当光影叙事碰撞程序思维——这就是我为34位软件学子定制的成长DLC。异科导师的浪漫,是在专业的土壤里,埋下另一种可能性的种子,静待它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破土生花。

——信息工程学院/杏花书院异科导师 张振帅

开场白:我们都在自己的电影里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电影《死亡诗社》中基汀老师的教育理念始终在我心中回响。我是电影评论中心的教师张振帅,也是我校第四批全生异科导师,正是怀着这份对教育的理解,我以“电影导游”的身份,开启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软件专业2402、2403班34名同学的跨界旅程。在杏花书院这个充满“家文化”的温暖空间里,我们共同探索着异科导师制的真谛——它不是任务的堆叠,而是生命的碰撞;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照亮。

第一幕:新手村组队——从“宝宝”到“队友”的信任构建

2024年9月,当我第一次在异科群里发出互动邀约,内心还带着几分新手的忐忑。没想到,软件2402班的刘阳河秒回了一句:“没问题,宝宝。”这句来自00后的、略带调侃的网络用语,瞬间让我有些不好意思,而群里许多同学也立刻跟风回复,用同样的口吻接起了长龙。这份说出来有点“羞耻”的破冰,也彻底打破了师生之间那层看不见的隔膜。

从那天起,我与异科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注定不会遵循传统的剧本。他们很快就不再叫我“张老师”,而是用更亲切的“帅帅老师”,甚至后来几个活跃的男生直接勾着我的肩膀喊“帅哥”。我从不敢想,自己能如此快速地融入他们的圈子,成为他们愿意分享喜怒哀乐的“自己人”。那一刻,我也意识到:异科导师的第一课,不是树立权威,而是“靠近他们”。

在随后的常态化互动中,我们每周保持不少于两次的深度交流。谈心谈话,成了彼此心灵的“存档点”;射箭练习,在专注中修炼内心定力;一起玩剧本杀,在《眠梦不老泉》《第7号嫌疑人》中推理破局;举办非遗手工类体验活动,在传统文化中找回情感的联结。这些多元的互动方式也让我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NPC”,而是成为了与他们并肩作战的“队友”。

第二幕:隐藏关卡解锁——电影Buff与工科代码的化学反应

作为电影评论中心的教师,我将电影艺术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打造“光影+”特色育人体系。杨德昌导演曾说,电影让人类的生命延长了三倍。我深以为然,坚持每月与学生在光影中相遇。大一学年,我们共同观看了9部影片,从《激辩风云》中感受思辨的力量,在《小倩》里品味东方美学的意境,于《破地域》中审视科技伦理的边界。通过系统化的观影与影评写作训练,学生们完成了从被动观看到主动思辨的成长蜕变。全年产出的23篇影评不仅见证了他们的文字进步,更彰显了思维深度的发展。

在大咖阅读与电影教育的跨界融合中,我构建了独特的“阅读+拉片”双轨思维训练模式。通过共读《比尔·盖茨传》《支付战争》等商业领袖传记,配合《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逐帧解析,引导学生从"逆天改命"的叙事中读懂创新创业的核心精神;在《支付战争》阅读沙龙中,我们同步解析电影《社交网络》的叙事逻辑,让学生理解商业决策背后的人性洞察。这种跨越文学与影像的双重解读,让大咖精神在光影叙事中变得可感可知。

过去一年,与杏花书院联合培育了“画里有话”品牌系列活动,从《百花深处》的镜头语言解码,到李子柒短视频的叙事分析;从经典动画的情感共鸣,到科幻电影的未来想象,我们以电影为媒,引导学生在视觉叙事中锤炼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至今我已持续开展15期,该系列不仅是书院表达力课程包的重要组成,更成为连接电影美学与学生表达的实践平台。

第三幕:Boss战实录——从“躺平萌新”到“竞赛达人”的进化之路

最让我欣慰的,是见证学生在一次次竞赛中的蜕变。从“博雅杯”通识素养大赛到“创想杯”招生广告创意大赛,从“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到“信院杯短视频大赛”,我的动员从最初的零星响应,逐渐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出击。

印象最深的是学生陈旭的转变。面对首次“博雅杯”邀约,他连连摆手:“老师,我不行,我真不行。”但经过反复沟通,他不仅接下挑战,更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自费准备服装、熄灯后借光剪辑、通宵优化作品。我陪他打磨逻辑、调整表达,最终虽止步于入围奖,他却豁达笑道:“老师,过程比较重要!”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奖项,更是他战胜内心怯懦的成长印记。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我持续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观望者变为行动派:他们主动组队、策划方案、寻求指导,甚至跨专业协作。竞赛于他们而言,已从被动的任务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探索乐趣。正如《激辩风云》中所提到的“辩论的真谛不在于证明对方错误,而在于探寻真理所在。”我也始终认为,教育的真谛亦不在于成绩的好坏,而在于每个学生在突破自我时,眼神中那份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

第四幕:扩展包加载——异科导图与立体传播网络

在每个学期初的关键节点,我会举办“开学第一课”的异科互动。从春季学期的“魔童燃动:异科导师的创意开学秘籍”到秋季学期的“‘异'起走出浪浪山,做自己人生的小妖怪”,我尝试用学生所熟悉的国漫语言解读成长课题,让每个新学期都充满仪式感。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还注重为学生搭建认知框架。开展校园生涯规划主题活动,以“导演思维”引导学生构思生涯蓝图,通过成长可视化清单,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特邀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学长,举办专题分享会,深入解析职业发展路径,为学生绘制清晰的职场进阶图谱。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逐渐搭建起连接课堂学习与职业发展、专业认知与自我成长的桥梁。

为了更好地留存成长印记,我创建了个人异科公众号,从基础的图文排版到内容策划,从摄影构图到文案写作,学生们在实操中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学生刘晓琳目前在学校官微负责微信公众号美编;学生段泳鹏则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继续延伸,创立了记录自己大学生活的个人公众号。看着学生的成长与蜕变,在他们绽放的光芒中,我找到了坚持的意义。

尾声:副本仍在继续

“事实上,我们只要拥有信念、希望和爱,就可以改变世界,哪怕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学生!”

——于海琴《鱼游哈佛》

如果让我谈对于异科导师身份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就是在每个学生的人生旅程中,安装了一个名为“可能性”的成长扩展包。我之所以选择“DLC”这个游戏术语,是因为它完美诠释了异科导师的价值——就像游戏中的可下载内容,我们不是重写学生的人生主线,而是每位老师通过各自的专业、实践、生活经历等多元内容,为他们的青春加载新的剧情线。

如今,这群软件工程专业的孩子才刚刚大二,我们的故事也才写完序章。光影副本,持续加载;青春故事,渐入佳境。在未来的时光,我将继续以“电影导游”的身份,陪伴34位年轻人在代码与光影的交界处,共同解锁更多未知的可能。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急于收获果实,而是静待每一朵花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学生成长回响:

这一年和异科导师的互动交流让我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最初参与大咖阅读时,《比尔·盖茨传》中展现的创新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专业课学习中。在“软件工程职业规划”分享会上,学长的实战经验让我对职业发展有了清晰认识。优秀工程师的成长不仅需要技术深耕,更需要多元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我,也在尝试参与各类竞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实践探索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信息工程学院/箕城书院 刘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