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如诗般轻盈,使人心神宁静。3月21日毣谷书院于右岸湖畔举办“Young·故事发生趴!故事素养体验月”系列活动第3期。21位学子于生活细微处驻足,聆听故事悄然生长,聚焦生活点滴,深入挖掘故事里的温暖。


创意写作学院刘向莲老师开篇介绍“故事最早是口口相传”,随后将经典的《白蛇传》娓娓道来,白蛇最初是大蟒蛇在房梁现身,随着故事在民间的口耳相传,白素贞、许仙、法海等一个个鲜活饱满的角色相继登场,情节也在讲述中不断丰富、曲折起来,刘向莲老师以传统的故事为例进行讲解启发同学们“这种在流传过程中展现出的生长性,正是后续无数讲述者持续加工的成果。”大家纷纷从生活实际出发,着眼于眼前那些看似平凡,实则满含故事的人和事。


在春日的右岸湖畔,刘老师以张爱玲的生平为引,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感官与文字交织的创作之旅。张爱玲,这位民国才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将上海都市的繁华与苍凉、爱情的甜蜜与痛苦,以及家庭的冷漠一一镌刻在文学的丰碑上,《红玫瑰》、《半生缘》等作品,不仅是她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那个时代风貌的独特诠释。同学们在刘老师的引导下,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觉出发,感受着春风的轻抚、湖水的波光、花香的弥漫、鸟鸣的清脆以及草地的柔软。这些感官的体验,如同张爱玲笔下的文字,细腻而深刻。“世界树”随着风响起的铃声,三两只大鹅引吭高歌;对岸舞蹈社动感的音乐传来……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


刘向莲老师悉心指导,她俯身查看同学们的文稿,当目光扫过多处对湖景的描写均是“波光粼粼”时,她微笑指点:“大家在写作时,要尽量规避这类太过重复、缺乏新意的表述。好比曾经有人首次将人的脸红比作苹果,那是新奇且形象的,可如今倘若还频繁套用,就显得有些落入俗套了。咱们得尝试用独特视角与别样词汇去描绘事物。”一位同学文中写对岸跳舞之人很美,被给予肯定:“能留意到这一点,是你们细心观察的成果,值得称赞。”刘老师一对一的耐心指导,大家渐入佳境。


在右岸湖畔,微风轻拂,同学们撰写的文稿纸张沙沙作响,每一页都诉说着他们独有的感受。生活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故事的富矿,等待同学们持续挖掘。此时,落日余晖为湖水披上一层金纱,让故事创作的旅程一路繁花相送,精彩无限。
(撰稿:赵婧丽 杨秉睿 供稿:毣谷书院 摄影: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