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沉淀出生命的厚重,山石幻化成岁月的杰作。十指之间,万千文物仿佛时光信使,穿越千年风雪,静静伫立在我们面前,演绎着跨越千年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哲学。
3月13日19:00-20:30,白燕书院于117黏巴·造物工作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FOCUS提升课堂】第5期:我在书院“挖”文物。阿信小小考古学者们走进现场,从泥土中唤醒“沉睡”千年的文物,触摸历史的余温,走出现实的重力场,探寻文物背后如梦如幻的“乌托邦”。


直击“考古挖掘”第一现场
落日的余晖洒落在层层叠叠的土壤上,仿佛为这层沉睡的土地披上了一缕金色的薄纱,周围警戒线拉满,随处可见“考古现场,持证进入”和坑位的标识,考古学者们围坐在这方待挖掘的泥土旁,肃穆、沉静的氛围笼罩全场,时间的界限也变得朦胧。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考古小组们要首先为了获取趁手的挖掘工具展开博弈,大家需要通过随机翻开的页码决定各小组在这场探秘之旅中的起点顺序。所有人屏息凝神,当页码缓缓揭晓的瞬间,现场气氛瞬间升温,有人因获得最全的挖掘道具而欢呼雀跃,有人虽略显失落但也只能暂且接受自己的“新手道具”。



主动出击还是等待时机?阿信们也过了一把竞拍瘾
此环节采取独特的“竞拍制”,各组需凭借竞价接近原则争取挖掘文物坑位的优先选择权。随着一声洪亮的“500万!”加价,各竞拍小组目光如炬,跃跃欲试,在加价与举牌间陷入焦灼,出价声不绝于耳,每一个数字在空气上方的跳跃都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
当锤声落地,3组以25秒的优势拔得头筹;5组凭借60kg的“天价”强势胜出。在这片无声的战场上,胜利者们不仅获得了土地的挖掘权,同时承载了这片土地上文化、记忆和未来。



组队来“挖宝”,地盘变战场
考古家们俯身于这片土地,泥土的芬芳与岁月的沉寂交织在一起,他们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与文物说着悄悄话。有的同学一开始还在大力地撬动着坚硬的土块,随着文物渐渐显现,手中的动作也变的轻柔起来,凿子小心翼翼地划过土层,生怕惊扰了那些沉睡已久的灵魂。现场刷子清扫的轻微簌簌声,与众人因紧张而放缓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静静见证着一件件微缩文物的惊艳现世。





随着文物一件件被挖掘和展现,历史的画卷也徐徐展开,做工精美的青铜鸟造型古朴大气,头微微扬起,仿佛在仰望星空;纹饰精美的陶瓷器具,色彩鲜艳如新,天青色釉彩跃然而出,流淌着匠人们对美的执着;一尊尊雕工精湛的玉玺,印身的螭龙浮雕栩栩如生,玺面的篆文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王朝的威严与岁月的厚重。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在青铜器的纹路里触摸时间,远比书本来的更鲜活;在青花瓷的斑驳中倾听声音,远比语言来的更温暖;在铜币的锈迹下抚平伤痕,远比文字来的更真实。短暂的挖掘让同学们一窥时间的浩荡和文明的源远流长,体验已然结束,但对漫长历史的凝视与书院文化的探寻才刚刚启程。


感悟:
哇,这次活动真的太有意思了!走进白燕书院117黏巴·造物工作坊,那种历史的氛围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似的。在“文物页页看”环节,我紧张得手都有点抖,心里默念着希望能有个好数字。结果我们组的数字不太理想,当时心里有点小失落。但看到其他组欢呼的时候,我反而被激发了斗志。
——食安2401 李育娇
参加这次挖寻文物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当挖到文物的那一刻,成就感爆棚。每一条裂缝,每一处磨损,都是时间的印记。我学习如何用最温柔的方式,让它们重焕光彩。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考古的乐趣,更让我懂得专注做事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网安2402 刘凯
撰稿:郝文博 师金阳
供稿:白燕书院
拍摄:黄伊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