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裹蜜色晶莹,炉火轻熬糖若星。”糖葫芦是中国传统著名的民间小吃,晶莹的糖衣之下包藏着酸甜可口的山楂,一颗颗山楂相串贯穿着中国人的情怀与记忆。12月4日,在白燕书院全生异科导师张文静、张博、薛思远三位老师的指导下,阿信学子们在白燕书院103当燃·党建活动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有“质”青年】第18期:甜蜜“串”播,梨想暖冬联动异科活动。
本次活动是传统小吃与新时代创新小吃的联动,用根根木签将历史情怀与时代美食串联,各色的水果裹上晶莹的糖衣,各种色彩交织碰撞,诱人食欲。这场异科活动让大家在香甜的气氛下学习糖葫芦的制作,近距离接触传统小吃的魅力,让信院青年在享受美食之际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找回儿时的记忆。
红果晶串 糖衣焕彩
制作糖葫芦的材料工具已准备齐全,活动负责人王冰洁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已经完成的糖葫芦作品,冰晶的糖衣下满是缤纷色彩,水果的清香被白糖冰封,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甜。在制作糖葫芦的奇妙天地里,不仅有红宝石般的山楂,还有草莓,苹果,梨,葡萄等水果堆放在一起,它们被精心地串在竹签上,似是即将踏上甜蜜旅程的小士兵。
白燕书院发展导师舒菲老师看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开始串上自己喜爱的水果,为了让老师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糖葫芦的制作流程便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起了熬糖的做法:“熬糖是糖葫芦里最重要的环节,咱们熬糖的比例要按照糖与水2:1的比例来熬制,先大火熬出大泡后转小火慢煮,期间千万不要搅动,熬制糖体微微泛黄拉丝就可以关火裹糖啦。”





山楂艳裹 糖液莹凝
制作糖葫芦之旅就此展开,同学们已率先将水果轻轻搓洗其表面并晾干水分,用竹签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一颗颗水果紧密排列,似在竹签上的彩色哨兵。接着便是关键的熬糖环节,全生异科导师张博和张文静老师开始尝试着按比例将白砂糖和水倒入锅中,随着温度的缓缓上升,锅中渐渐泛起微小的气泡,糖开始缓缓融化,随着轻微的“滋滋”声,糖液宛如被施了魔法的金色琼浆,低吟着甜蜜的序曲,散发着迷人的甜香。紧接着将串好水果的竹签迅速浸入熬制好的糖液中,匀速转动,确保每一颗水果都能均匀地被糖液包裹,随后放置一旁冷却,待糖衣彻底凝固,酥脆的糖壳包裹着鲜嫩多汁的水果,美味的糖葫芦便大功告成,只待人们品尝那一口酸甜交融的独特滋味。




小吃浅尝 香果蜜语
等待冷却的过程变得异常漫长,师生们都翘首以盼紧盯着糖衣一点点凝固,伴随着一声糖衣在齿间的脆响,旁边同学们一边欢呼着:“成功了成功了!”一边早已按捺不住涌向独属于自己的糖葫芦,轻咬一口,甜蜜瞬间涌上舌尖,随后是山楂的酸甜,恰到好处的融合,让味蕾在唇齿间欢呼雀跃。李志华同学一边品尝一边分享道:“这糖葫芦不仅是美食,更凝聚着大家的欢乐与合作,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成就感与温馨情谊,令人回味无穷。”
接着,全生异科导师薛思远老师凭借着自己的身高优势,带领同学们一起制作了最近火遍全网的“一米”糖葫芦,伴随着最上面的糖葫芦裹上了属于自己的晶莹衣裳,同学们都鼓掌欢呼了起来,仿佛每一个人在这一刻都穿越时空,回到了童年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感悟:
制作糖葫芦时,精心挑选山楂并串起,如同在生活里甄别美好瞬间留存。小火熬糖,恰似在岁月长河中以耐心和专注熬制希望与收获,其间的等待与守候都化作甜蜜的前奏。而这恰似人生,将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串联,在时光里经磨砺、沉淀,酸甜苦辣皆尝遍,最终才能收获如糖葫芦般外裹糖衣的美好成果,领悟生活的真谛与幸福的内涵。
——数管2401师金阳
品尝着亲手制作的糖葫芦,酸与甜在舌尖交融。这让我领悟到,生活亦如糖葫芦,有酸涩的挑战,也有甜蜜的收获。而与同学们一同制作的经历,更让这份甜蜜加倍。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分享技巧,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这一甜蜜的“工程”。此次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一项美食制作技能,还让我懂得了团队协作与分享的珍贵。
——数管2402李佳露
(撰稿:范雅池、郭东旺 供稿:白燕书院 拍摄: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