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桂香浮动,中秋佳节的气息在校园中悄然弥漫。9月24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无边书院异科导师路艳珠老师在无边书院206轻食工坊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月满中秋·味传情谊”的月饼品鉴活动。活动以月饼为媒介,将美食体验与文化分享相结合,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进一步深化了异科导师制下师生互动、共融共育的教育理念。


多元口味碰撞,舌尖上的文化探索
活动伊始,路老师将提前准备好的五款口味各异的月饼——经典五仁、酸甜沙棘、清香绿豆、绵密豆沙桃仁以及创新口味生椰拿铁一一整齐陈列于案板之上。月饼形状多样,花纹精致,瞬间吸引了在场同学的目光。路老师细心地将每块月饼均匀切为五份,并为大家泡上一壶清茶,在茶香与饼香的交融中,同学们依次品尝不同口味的月饼,并依据个人喜好以5分制进行打分。





品尝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认真记录每款月饼的口感与风味,更主动分享起自己与中秋相关的记忆。有同学提起幼时全家围坐分食月饼的温馨场景,也有同学对比南北月饼的差异,探讨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在交流中,五仁月饼的“传统争议”与沙棘月饼的独特酸爽成为讨论焦点,而生椰拿铁口味则因融合现代饮品元素引发了对月饼创新与传承的思考。
评选结果出人意料,文化包容性引深思
经过统计,最终评分结果颇具趣味性:传统五仁月饼与沙棘月饼同时成为“评分最低”与“个别同学最爱”的两极存在,而生椰拿铁口味虽小众却成为某位同学的“心头好”。这一结果不仅反映出同学们口味的多样性,更折射出中秋文化在当代的多元解读。有同学坦言:“以前总觉得五仁月饼‘老派’,但今天细品后能感受到其中坚果的扎实香气,或许它承载的正是老一辈人对团圆的厚重寄托。”



路老师借此引导大家思考:“月饼的味道如同地域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中秋的意义不仅在于品尝美食,更在于通过食物连接情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团圆、美好的共同向往。”
异科导师制度:以非正式课堂传递育人温度
活动尾声,路老师总结道,此次月饼品鉴不仅是味觉的体验,更是一节生动的文化通识课。通过分享与讨论,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化了对传统节日人文内涵的理解,也体会到包容与尊重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全生异科导师制度的实践缩影,此类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以生活化、互动性的方式拉近了师生距离。异科导师通过兴趣引导、情感共鸣,在课堂外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场景,既强化了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也促进了跨学科学子的交流融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月圆人团圆,饼香情更浓。此次活动以中秋为契机,在美食与故事的分享中深化了师生情谊,也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思考与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撰稿:路艳珠 摄影:路艳珠 供稿:无边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