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开始抢占各类赛道,你是否也在迷茫“未来该如何立足”?别慌!11月20日19:00,青藤书院在102 大咖·故事里举办“读懂他/她的范儿:从‘看见世界’到‘定义AI’”活动。吕东哲老师以李飞飞的自传《我看见的世界》为蓝本,与同学们共同探讨AI时代的生存哲学,引导大家跳出工具性思维,成为技术时代的主动构建者。

从人生小遗憾,看透AI大发展的底层逻辑
开篇,吕老师并未急于剖析技术前沿,而是以个人经历切入,分享从创业到教育的转型历程。他坦言,“梦想的遗憾”并非终点,而是重新审视自我的起点。随后,他深入剖析了李飞飞的成功核心,告诫同学们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新定义问题”。无论是困于考公考研的赛道内卷,还是陷于AI时代算法竞赛的僵局,唯有打破认知边界,才能从“被动应对工具”转化为“主动定义规则”的创造者。

创新需要“硬坚守”与“软担当”
接着,吕老师通过两个案例描绘了AI浪潮下的现实图景,揭示创新的双重维度。亲友在无人机领域的创业浮沉,点明技术落地需持久耕耘;李飞飞在深度学习崛起后率先提出“以人为本的AI”,彰显了科技与伦理共融的前瞻性。吕老师强调,真正的领军者不仅是技术优化者,更是基石建筑师与方向定义者。在AI浪潮中,同学们需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才能避免沦为“高级工具人”。

认知+人文=时代竞争力
总结部分,吕老师将李飞飞的成功轨迹凝练为对同学们的三重启示:其一,要通过持续学习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这是“最无需门槛的武器”;其二,保持跨界思维,要像李飞飞融汇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科学那样,在交叉地带发现新机遇;其三,始终追问技术背后的本质价值,以人文关怀引导创新方向。最后,他寄语学生:“AI浪潮之下需要手持认知之桨、心怀人文罗盘的航海者,要勇于绘制出属于自己的航线”。

活动在热烈互动中落幕。这不仅是一场AI技术的科普,更是自我定位的深度启发,有效缓解了同学们面对技术洪流的焦虑,指引他们在AI的赛道上,不再甘于被动适应的“工具人”,而是主动定义方向,用独特的认知和人文情怀“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路径,真正实现从追赶者到开创者的认知跃迁。

学生感悟:
吕老师的分享总是充满吸引力,尤其是案例讲述,生动而有趣,总能激发大家兴趣。在他的眼神鼓励下,我鼓起勇气表达了自己对“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看法,老师温和的回应与点拨让我倍感温暖。
——智能工程学院/青藤书院 陈睿康
李飞飞面对质疑时坚守初心、跨界突破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破局”的本质是思维重构。我也将以此面对学业与未来职业选择,不再畏惧短期困难,而是专注长期价值的积累。
——大健康学院/白燕书院 陈雪莲
撰稿:陈雪莲
摄影:庞明玉
供稿:青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