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自我校启动“信息产业大咖传记阅读计划”以来,各部门积极组织师生进行常态化阅读互动,各学院、书院开展多形式、多维度、多路径的阅读交流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师生阅读热情,在对大咖经验的思考、交流、碰撞、探讨中寻觅商业成功之道。电影评论中心的老师和经济与管理学院、淬炼商学院的同学在本次活动中通过阅读史蒂夫·乔布斯、谢丽尔·桑德伯格、切斯基、马化腾、杰夫·贝佐斯四位大咖的传记,感受现实扭曲力场的天才想象力;感受从假装自信到变得自信的女性职场生存法则;感受将一个想法变成现实并成就商业帝国的行动力与创造力;感受马化腾和腾讯从头再来的魄力和勇气;感受亚马逊在机遇、策略与制度完善中一步步走向伟大的艰辛历程。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电影评论中心李晶 阅读书目《史蒂夫·乔布斯传》)
毕加索说过:“好的艺术家只是照抄,而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在窃取伟大的灵感这方面,我们一直都是厚颜无耻的。”如同毕加索一样,史蒂夫·乔布斯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乔布斯开启了个人PC时代的新纪元,而iphone则将世界推动到了移动智能互联的新时代,这两个划时代的产品表明乔布斯无疑是天才的产品经理。
苹果经历多年来的变迁,各种辉煌的成就,完全离不开乔布斯的努力和经营。他这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而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即使离开了人世,却依然被很多人记得。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尔特·艾萨克森便为他写了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记录了乔布斯如电影般传奇精彩的一生。从被父母遗弃,到创立苹果公司,从被公司扫地出门,到重回苹果,王者归来。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乔布斯的人生,更看到了走下神坛的乔布斯这个“人”。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拥有共同的特质,比如追求极致的执着、近乎苛求的自制力以及完美主义的特质。书中乔布斯也有着这些成功特征,而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现实扭曲力场。这种强大到逆天的能力可以说是乔布斯改变世界的一个重要武器,力场一开,黑的就变成白的,假的变成真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主要来源于他的世界观,是他对人或物进行分类时往往是非黑即白的两种极端。
作为一名90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活着是为他人谋幸福”,我们歌颂雷锋的无私奉献,赞扬焦裕禄的默默前行。但是,当时代的视角回归于审视人本身,顿时发现,人活着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比如: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为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为了功成名就,为了诗和远方……很多个答案在我们心中建立、修改,然后被新的答案覆盖。似乎每一个答案都接近完美,又都不那么完美。因为每一个答案似乎都是“活在当下”的答案,而不是“活着”的答案。
直到若干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偏执狂,给出了最棒的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那乔布斯改变世界了吗?他当然改变世界了,因为他让科技产品走下神坛,不再高高在上,他造出的手机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吸引了一大批果粉。
他的现实扭曲力场让乔布斯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人,天才和普通人之间只隔着一个坚持。1997年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有一段广告词可以作为坚持的解释: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就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
(电影评论中心张红斐 阅读书目《向前一步》)
虽说是抱有小小的任务去阅读了这本书,但在书的序言部分我就找到了这本书的乐趣所在。对我自身而言,一直以来缺乏的就是自信,对于很多事物总是充满担心与恐惧,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中所提及“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的观点让我深有感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己所曾担心畏惧的事物在他人眼里并不存在。同时,它也告诉了我如何去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在情绪与看法。
该书由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所著,谢丽尔·桑德伯格被美国媒体誉为“硅谷最有影响力女人”,她是马克·扎克伯格的左膀右臂,具有天生的管理天赋。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桑德伯格在本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性别歧视、女性在社会上的牵绊以及种种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并解开了女性成功的密码。她认为,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她在书中鼓励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获得讨论话语权,为自己赢得权利。同时,她还通过讲述大量自己的故事经历和数据,去激励女性勇于接受挑战,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出身于华盛顿的桑德伯格,生活在一个几经现代化革命的国家。虽说这里的自由、平等思想已然成为一种主流思想,但事实而言,男权主义仍然存在,社会对女性仍进行着无形而有形地压迫。因此,正如桑德伯格在书中所言:“女孩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导致我写了这么一整本书,成为本书部分的写作动机。”整本书从第一章“职业女性的内在障碍:如果克服了恐惧,你会做什么?”到第二章的“往桌前坐”、第三章的“要成功,也要受欢迎”,以及后面的职业生涯中的长远梦想与短期目标、如何找到你的人生导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不要“身还在,心已远”、让你的另一半成为你真正的“人生搭档”“全能女人”是个神话等章节都似乎在为女性在职场、家庭中的角色指明一条奋斗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看似简单,实而复杂。作者桑德伯格始终告诉我们的是,作为女性首先要内心自信、勇敢向前一步。
本书开头就强调让职业女性克服恐惧,作者用她自己的职场经历和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在职场中,对男性来说成功与受欢迎度成正比,而对女性来说则成反比。而且,男性往往会将成功归因于天赋,而女性则会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努力与他人的帮助。因此,职场中的女性多会隐藏自己的想法、情绪乃至成绩。对于这一现象,桑德伯格建议,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且直面它,与它和解,即“问问你们自己:如果没有恐惧,我会做什么?然后,放手去做”。那么,对于她所说的“放下恐惧”,在第一章之后桑德伯格给出了一系列职业规划的建议,我主要来谈几个令我感触较深之处。
首先即“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这并非一种鸵鸟策略,而是暂时绕过消极情绪、转去集中精力的一项强大法则。对女性来说,我们始终在低估自己。各项研究表明,女性对自身表现的评价普遍低于实际情况,而男性则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要做到假装自信,最为重要的就是相信自身的能力,仍然面对那些超出自身资历的事情,并让自己的手高举着。其次是要有职业生涯中的长远梦想与短期目标,桑德伯格在书中认为,职业生涯是方格架,而不是竖梯。方格架让一个人拥有更多探索的可能,而竖梯要么是往上爬要么是掉下去。长远的梦想并不一定要特别具体,但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大致的工作方向。她建议长远梦想可以非常模糊,但同时也要有18个月的近期计划,要十分具体。因为模糊的长远梦想可以让人不束缚于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而放弃一个好机会,例如她自己,当她加盟谷歌的时候,公司规模还很小,她的业务职责也不甚明确,但谷歌“是一艘火箭”,并且她认同谷歌的使命,所以即使业务尚未理顺,也不妨碍她热情投入,并且一做就是6年。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接受风险,选择成长,挑战自我,在应该晋升的时候主动争取更高的职位。
桑德伯格在第六章中还建议职场女性不要“身还在,心已远”。在职场上退缩,应该是在真正需要休息或是孩子即将出生的时候,但不应该是在这之前,更不能提前好几年就这么做。在不得不暂停工作之前,你应该向前一步,更加进取。当然,在职场上有进取心,也不应该成为婚姻、生育、育儿等事宜的阻碍,桑德伯格只是希望职场女性确认:是否有必要为此限制自己的选择。在职场上,女性也应该保持开放度“不要在刚刚驶入职场高速时就寻找出口。不要踩刹车,要加速。一脚踩在油门上,直到必须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那一刻到来时,你所做出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另外,作者还建议将另一半变成自己真正的“人生搭档”,把对方看成与自己地位平等亦同样有能力的好伙伴,并去接受自己无法全能的事实。事实上确实如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全力支持彼此的工作,并去保持彼此关系的沟通、坦诚与宽容。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男性会对妻子说一句话“你不懂”,每次在互联网中看到此番情景我就会想,“你不说我怎么会懂呢?”因此,我们要学会向另一半去表达意见、想法。当然,其实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正如书中所言:“你应该找一个愿意和你平等相处的男人。这类男性会认为女人应该聪明、有主见、有事业心;他会重视公平,并做好分担家庭责任的准备,甚至非常乐意这么做”。
其实纵览全书,作者桑德伯格似乎是站在一个“同路人”的角度,用大量自己在谷歌、脸谱网的职场经历和数据去“唤醒”职场女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给出诸多建议。桑德伯格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者,她更相信尽管目前职场的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是存在的,但作为女性我们依然要让自己向前一步,我们要靠自己去争取更多的自由与平等。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我也数次跟随作者所分享的自身经历去回忆自己曾经受到了哪些不公,而且当时的自己是毫无意识的状态。我们会发现,长辈经常会说“女生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是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还能有更多时间去顾家”。那么,我们是否曾去想过,为什么我们就要去寻找稳定?为什么我们要去承担“拥有更多时间顾家”的那个角色?你会发现这本身就是社会对职场女性的一种偏颇的定位与认知。
因此说,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是一本非常具有女性启蒙意义的书,作为一部女性自我提升的必读书,既提出了问题,又提出了解决方案。不管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读完这本书后都应该看到自己当下面临问题的本质,并且拥有解决问题的姿态与勇气。
创新、行动和解决问题
(电影评论中心周立萌 阅读书目《爱彼迎传》)
《爱彼迎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切斯基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将一个普通的想法逐步发展成一个庞大公司的创业故事,给我带来了非常多启发。
创新性是立业之本。爱彼迎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它准确地捕捉到大众对大型酒店的不满情绪,同时抓住了市场供需的缺口,充分利用普通人家中的空余房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赛道。俗话说:“于无佛处称尊。”这让我联想到我校的愿景和办学目标,就是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受尊崇的民办高校。”能够有底气树立如此宏伟的目标,正是因为我们有最具创新性的办学特色。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学生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然而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光凭成绩显然不够全面。我们为学生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舞台,书院、特色社团、志愿组织;我们提供了除了专业教育、商科教育以外,更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完满教育。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继续成长,实现个人价值。我们准确地捕捉到了学生“以成绩论成败”的不满情绪,抓住了当今中国高校在通识教育、完满教育的缺口,开创了专属于我们自己的“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赛道。这就是我们的创新性,这就是我们的立业之本,正是这些创新使我们拥有光明的前景和发展壮大的潜力。
付诸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书中提到爱彼迎早期在寻找投资的时候,赢得了很多评价:“你对比一下和你谈论创业的人数和实践创业的人数,他们是后者。凡是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们就会主动学习……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想象’后果,而是积极行动。”
选择了有前景有创新的赛道之后,更重要的是行动,我们不能做思想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爱彼迎的创始人并没有学习过经营管理,切斯基开始他的事业时,也只是个失业了交不起房租的艺术系毕业生。爱彼迎的成功离不开他们最初勇敢迈出的第一步,再经过几个星期的讨论之后,决定雇佣一名精通网页制作的工程书,开启他们的网站。
当代社会的工作学生生活节奏非常快,大多数人不是被现实磨平棱角,就是夸夸其谈。我们能看到许多麻木的人,他们每天就像机器人一样,每一个动作像是在“执行程序”,他们的生活中根本没有"行动"可言。在信息学院,我的角色是教师,我所教授的《从小说到电影》是全校最具特色的通识课程之一。我要把一些全新的授课理念融入课堂中,需要有很强的行动力。我会在课堂中设计各种各样有趣的互动、甚至是游戏,让学生们领悟电影艺术的美;我也会把课堂进行延伸,组织活动、设计讲座、培养社团,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加深与学生的交流。只有通过这些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地把我们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来。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在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走向成功的,连爱彼迎也不例外。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想法,在实际操作起来也会遇到很多设想不到的问题。然而,任何一个难题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被分解为一个个可以执行的行动。爱彼迎在刚创办之初就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找投资问题、支付系统问题、房源不足问题、顾客安全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均被一一攻克,依靠的就是创始人们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不断的前进与学习。
《爱彼迎传》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启示就在于,不论你在做什么,工作是什么,我们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问题,而不是逃避,甚至是放弃。有了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决心。通过调研、学习,投入行动,就会产生多种方案,通过科学决策,实现问题的解决。
读完《爱彼迎传》,我学习到的不仅是经营管理的知识,更多的是对学习生活的启示。正如爱彼迎创始人说的:“我们不是所谓的远见者,我们不过是普通人,只是认为肯定有像我们这样的其他普通人,家里有空余房间,可以借此赚点小钱。”有创新力、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实现超越。
全真互联网一直在路上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2001班赵月 阅读书目《马化腾与腾讯》)
腾讯,于我们而言,是我们社交、娱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互联网领域一个难以逾越的巨头。腾讯公司开始从一个小公司发展到如今的商业帝国,这是一个传奇的发展趋势,堪称时代的经典神话。短短十年间,腾讯的足迹踏遍即时通讯、博客、网络游戏、邮箱等几乎所有网络热门领域。尤其QQ、微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让身处于互联网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腾讯软件。解读十年腾讯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互联网的中国简史。
在《马化腾与腾讯》一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腾讯公司是在“模仿中超越”,对此,马化腾也十分坦然“关键看谁做得好”。但在我看来,马化腾成功的也绝不止于模仿,而是在模仿中的创新创造。就如OICQ来说,脱胎于ICQ并摒弃其中弱点,增加了离线消息功能以及随意选择在线聊天对象的功能、允许用户选择个性化头像……如今,腾讯公司也在建造着自己的技术堡垒:它是最早一批成立研发中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申请专利数量达1787项,获得授权专利突破100项大关,超过所有其它互联网公司申请量的总和数倍。此外,它还拿到一项***专利授权,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零的突破”。这离不开腾讯团队一直将自己处于竞争之中,而不是等待阿里、百度等热门领域软件的超越。
马化腾创业的路途也并不是一帆风水顺的,因为资金周转问题,不得不考虑卖掉QQ,在那段最煎熬的日子里,腾讯几个创始人之间经常吵架、拍桌子、甚至相互不理。到今天为止,腾讯的创业团队也是保留最完整的,让我也不禁感到疑惑,他,是怎么做到的?相比早期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对股权的懵懂,马化腾们的股权治理意识已经明显“有理”。他主动降低股份,避免行成独裁、专治局面;让接班人“双打”的同时又倒逼出更优质的产品。
不论是用户体验感还是产品“瘦身”与优质,腾讯的未来一直在路上,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也没有到达尽头,腾讯也一直在追求更加简单,更加便捷的用户体验。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沉浸在腾讯与马化腾的故事中无法抽离,惊叹于这样一个互联网帝国的建立,映射到当前自己的身上,顿时觉得作为大学生的我所遭遇的困惑微不足道,挫折只会使我更加强大,我更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技能,培养特长,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哪怕从头再来也无所畏惧。
从现实中抓住机遇
(淬炼商学院 审计学2003班韩超磊 阅读书目《一网打尽》)
《一网打尽》由美国专栏作家布拉德·斯通所著,介绍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亚马逊的成长历程,以及公司创史人杰夫·贝佐斯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以追求不断提高客户体验为目标的亚马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伟大的。
贝佐斯在大学期间发现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机会后离职创办亚马逊,现在位居全球富豪榜的前列,是大家熟悉的IT领袖。亚马逊创办之后,最早只是接单后从图书批发商倒卖,之后逐步扩大图书品类、完善支付体验、改进物流、扩充商品类目、推出快速送货、kindle促进电子书等一系列云服务,在把握住潮流趋势之后通过二十年的坚持努力,终于成为今天市值两千多亿美金的巨无霸公司。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壮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经营策略。贝佐斯在经营亚马逊的时候始终秉承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同时也具备了长远的眼光,不断有创新产品的出现。贝佐斯团队当时意识到大多数公司做不到这些。大部分公司把目光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不是消费者身上,想从事两三年就能赢利的产业,如果短期内没有回报,他们就会转向其他行业,喜欢做追随者,而不是创新者,因为前者保险系数更高。策略确实非常重要,就像我在信院的四年大学生活,如果没有规划策略,只是一味学习,盲目的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而不发掘自己的特长,毕业后我依旧可能庸庸碌碌,成长有限。但是,进入大学以来,听从师长的建议,我加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大学生记者团,从事新媒体运营,如今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两年的生活更是让我认识到,我的选择没有错,新闻,新媒体都是我所热爱的,以后也可能会将其作为我的职业方向。试想,如果当初我加入的是艺术团,如今怕是要叫苦连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亚马逊公司的文化是对抗性与挑衅性,贝佐斯认为当双方的观点和想法相互碰撞,有时甚至是激烈的碰撞,真理才会涌现。更重要的是贝佐斯让领导者具有主人翁精神,如果领导者认为他们是公司的主人。他们会从长远考虑,不会为了短期业绩而牺牲长期价值。他们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团队,而且代表整个公司行事。他们绝不会说“那不是我的工作”。公司对人才的尊重也是他成功的一大要素。贝佐斯认为,雇佣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员工是公司走向成功的保证。公司可以不断自我革新,关键在于人才。
通过阅读《一网打尽》明白成功绝非偶然,一个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与制度一定程度上是时代造就的。在生产与生活中我们应当跟着市场的需求和反馈不断调整。大学生的我们亦是如此,不断创新才能将生活中的机遇一网打尽,成就更好的自己。
(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