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百家争鸣,更能探寻爱的真谛,3月31日14:00,箕城书院于箕城书院思维拓展室开展第15期“哲学与思辨”——细说儒墨两派对于爱的态度。通识课教学部的毕芳荣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儒墨两派中寻找“仁爱”与“兼爱”的意义。

百家争鸣 儒墨对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并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毕老师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作为切入点,逐步走进今天的主题——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毕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阐述了儒家与墨家在思想上相互对立的关系,并结合现代社会,对这两种思想的不同意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与感悟。

坚守“仁爱” 克己复礼
“首孝悌,次谨信。”毕老师从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弟子规》入手,逐层深入地讲述了儒家思想下“仁爱”的三层内涵:“亲亲”、“仁民”、“爱物”。“仁”字由一“人”一“二”构成,怀孕的母亲则是仁爱慈悲思想的最好映照。同时毕老师还另辟蹊径,从文字构成的角度,生动地介绍了儒家“仁爱”思想的意义,助力同学们人格自身的完善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兼爱”“非攻” 爱人给“利”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精彩有趣的讲解过后,毕老师开始引导大家带着对比的眼光,了解并学习墨家的“兼爱”思想。毕老师结合生活实际情景,以简单明了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儒墨两家在同一个情境下不同的处事方法,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墨家“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思海无涯 且行且思
无论是主张“仁爱”思想的儒家,还是坚持“兼爱”“非攻”的墨家,每一次思想争鸣与交锋的背后,都是摩擦出新的思想与火花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在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本次的“哲学与思辨”活动中,毕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魅力,在智慧与思辨中氤氲思想芬芳,奔赴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