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弘扬红色革命传统,宣传太行革命精神,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第十六期“青马工程”雄鹰三班开展红色赋能系列活动,激励学生骨干以太行精神为指引,筑牢信仰之基、砥砺坚韧品格、勇担时代使命。
薪火相传:让“火种”汇聚成“炬火”
4月27日14:30,第十六期“青马工程”雄鹰三班班主任李静老师带领学员走进我校太行精神研习实践基地—太行思政馆,在情景演绎中沉浸式感悟红色精神,根植红色文化;在“行走的实践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在太行精神的红色场域中,李静老师通过介绍太行精神内涵、星火传承者、精神特质共振场与同学们共同追溯着太行军民用鲜血铸就的信仰丰碑。

信念破壁:从“历史回声”到“现实行动”
4月23日15:30,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芳老师担任思讲家,以“太行精神的思想内涵与传承”为主题为同学们开展讲座。王树芳老师以“种子—根系—年轮”三阶进化模型重构太行精神内核。她以八路军战士用树皮书写入党申请书的故事切入,将“信念之力”具象为“穿透冻土的力量”。
王老师从三个角度为同学们解读了太行精神的思想内涵。第一,信念的力量是太行精神闪耀的核心光辉。在生死攸关的残酷环境下,战士们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信仰深植心间,笃定正义必定战胜邪恶,民族解放曙光定会穿透阴霾。第二,逆境中的创造力是太行精神的鲜明特征。在物资匮乏、武器落后的困境下,太行军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开动脑筋。第三,军民鱼水情在太行精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八路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帮助百姓生产生活、抵御外敌。在反“扫荡”战斗中,群众不惜冒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伤员,这份深厚情谊成为太行精神中最温暖、最坚实的力量,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战长城。




根系共生:让“独木”成长为“森林”
讲座结束后,王树芳老师与李静老师与同学们围绕“新时代青马工程骨干如何创新传承太行精神”这一主题展开项目讨论。王树芳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太行精神产生于战争年代,在和平年代,青年该如何创新发展太行精神?”
淬炼·国际商学院的陶高兴同学率先发言:“太行精神蕴含着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面旗帜,指引我们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在完满工作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认为这就践行太行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李老师引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太行山35年,用科技的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的故事,为大家讲述新时代的太行精神的创新和延续,鼓励大家在完满工作中,既要树立理想,也要着眼现实,用热爱和信仰让每一场完满都带给参与者点点星光,让“独木”成长为“森林”,化作前行的希望和力量。




这场“浸润+知行”思想爆破,不仅让太行精神从展柜走向现实,更在雄鹰三班学员心中栽下了“以责任担当为完满青春赋能”的新希望。此次活动既强调实践观察的积累,又突出思想升华的过程,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闭环,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青马工程雄鹰三班学员服务广大团员青年的意识和能力,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
(撰稿/供稿/摄影:太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