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十一月全生异科导师月度交流分享会在上河书院207Q+·赋能空间展开。本次分享会以“破壁·共生·向新”为核心,特邀六位在异科陪伴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的优秀导师,围绕“观察、陪伴、引领”三大方向,分享他们的育人故事与探索心得,本次分享会为全校异科导师搭建了一个开放共融、互学共进的对话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异科教育的可能性与成长路径。


商务英语学院、青藤书院全生异科导师靳浩老师秉持“跨界不是越界而是遇见”的理念,把“跨界、陪伴、引导、同行”的育人初心融入与学生相处的每一段时光。靳老师认为,导师应是“陪走一段路的人”,通过“无脚本谈心”和持续陪伴与学生建立信任。同时,他融合自身专业优势并通过大咖阅读、深度交流,引导学生建立“多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的理念;强调导师间的协同合作,倡导以“让学生被看见、被理解、被陪伴”为共同目标,助力学生“有勇气成为自己”。靳老师用行动诠释着“异科导师不是讲台之上的角色,而是走在学生身边的光”,每一次跨界相遇,让每一次跨界相遇都成为相互成就的成长旅程。



艺术传媒学院、杏花书院全生异科导师牛婷婷老师基于四年异科导师工作经验,系统构建起以“阅读引导、互动交流、简历指导和特色活动”四大支点的实践体系。她通过大咖阅读进行阅读理念引导,建立深度阅读习惯,锻炼思辨能力;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流机制,持续增强师生互动与情感连接;在求职支持方面,牛老师提供系统化简历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就业信心。此外,更通过举办厨神大赛、点点画创作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活动,在轻松共创中激发参与感、增强归属感,实现育人过程有温度、成长支持有深度,最终达成教学相长的双向赋能。



信息工程学院、无边书院全生异科导师杨志荣老师以“当生涯规划遇上异科导师:一场关于成长的对话”为主题,带来了一场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分享。杨老师将“生涯唤醒、生涯测评、求职指导”贯穿异科生活的全过程,确保跨学科资源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他坚持“个性化赋能”理念,主张通过个性化交流与跨学科资源联动来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局限,将个人成长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明晰跨界成长路径进而提升综合求职竞争力,不仅为学生打造定制化的成长通道,更逐步探索一条“跨学科赋能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新陪伴模式。



智能工程学院、白燕书院全生异科导师张帆老师以“书院活动、大咖阅读、学业规划、师生共膳”的四大支点绘就异科实践“成长进阶图景”。结合白燕书院场域特色,精心策划陶艺、桌球、射箭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在轻松参与中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暖心桥梁;面对工科学生对商科领域存在的认知隔阂,她细致匹配学生阅读偏好,精选大咖书籍,并灵活融入纪录片与便携投影等多媒体资源,增强阅读浸润感与思维启发性;张老师还融入专业优势,对活动细致数据复盘、掌握参与动态、搭建照片存档平台留存成长印记。她以“情怀培育+大咖浸润+学业职业规划”三者融合的育人模式,推动异科陪伴从初期的“相聚相伴”,逐步深化为“同心共创”的成长共同体,切实助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白燕书院全生异科导师王德照老师围绕“坦诚相待、融合联动、异能提升、持续发力”四大理念,构建出一条从情感联结到能力拓展的完整育人路径。他创新打造“面对”系列谈心活动,以真诚对话打破师生隔阂,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推动异科互动与“三长”训练营相融合,促进跨专业交流,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与社交边界。基于自身专长,王老师以“技能导师”身份传授摄影、摄像与剪辑等实用技能,激发学生在兴趣中提升综合素养;更以“成长合伙人”的角色,秉持“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的原则,持续陪伴学生成长,增强其内在动力。王德照老师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从心出发、向能延伸”的异科陪伴理念,既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异科导师制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大健康学院、箕城书院全生异科导师李昭璇老师以“教育即关系”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套“共玩—共创—共情”的递进式育人路径。通过“共玩”建立信任关系,在射箭、桌游等互动来打破师生隔阂;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杯”等竞赛实现“共创”,在实践协作中提升其动手与创新能力;最后步入“共情”阶段,通过深度谈心、考试前的鼓励盲盒笔、与辅导员联动等方式,精准理解学生需求,传递持续关怀,完成从关系破冰到心灵连接的育人过程。



一场分享的落幕,恰是下一程实践的新起点。本次交流中,导师们以“破壁”跨越学科界限,以“共生”汇聚陪伴力量,以“向新”拓宽育人路径,让异科陪伴的轮廓更清晰、温度更可感。这些从实践中凝聚的经验,将持续转化为更系统、可复制的育人方法——在接下来的异科相伴中,让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激发更多成长可能,让“观察—陪伴—引领”的师者角色更加精准有力,让书院“家”文化持续浸润青春成长的每一段旅程,共同书写温暖而崭新的育人篇章。
(撰稿:樊婧慧 王树圣 陈沂冉 供稿:书院部 摄影:书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