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不仅是银幕上的光影,更成为可被剖析的“造梦”语法与可被实践的评论创作,便开启了真正的创意之旅。三达书院邀请电影评论中心崔馨月老师,以“光影叙事”与“微影评创作”为主线,为同学们带来了2期环环相扣的创意课堂。活动先后于11月12日与19日举行,引领同学们从探索电影构建情感世界的法则,到亲手执笔分析镜头下的文化隐喻,完成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创意体验。
“光影造境,以情动人”拆解电影两大维度
电影的“造梦”能力,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功劳,而是“世界构建”与“情感传递”两个维度的精准配合——前者搭起让观众信服的虚构空间,后者让这个空间里的人和故事扎进心里。11月12日17:00,“创意课堂第3期:‘造梦’的语法:电影如何创造世界与情感”活动在三达书院会议室举办。


崔馨月老师结合《哈利·波特》《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经典影片,带领同学们剖析电影“造梦”机制的两大核心维度。她指出,电影世界的构建不仅依赖于如《哈利·波特》中完整的魔法体系与社会结构,也离不开《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对称构图与复古色调所带来的视觉真实感。在情感传递层面,崔老师进一步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角色塑造、《泰坦尼克号》的叙事节奏,以及《大话西游》结尾在画面与音乐上的协同抒情为例,阐释电影如何通过艺术手段实现从“世界可信”到“情感共鸣”的完整闭环。


心理学视角破题:共情背后是自我投射与价值唤醒
课程还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观众与电影的共情机制,她结合《前任3》《我不是药神》等案例,带领同学们解读观众共情的底层逻辑——自我投射机制让青春回忆引发共鸣,普世价值唤醒则通过生存权、弱势群体视角触动深层情感。互动讨论中,同学们分享了《寻梦环游记》家族和解、《星际穿越》父女对话等“最打动自己的情节”,更理解了电影世界构建与情感传递的闭环逻辑——从世界观设定到情感符号贯穿,最终完成从感官刺激到心理认同的转化。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细节里的电影密码
11月19日14:30创意课堂(第4期):“微影评”创作工坊活动于上河书院204圆心·青春社区剧场举办。课程以电影《百花深处》为范本,引导学生从镜头语言、声音设计、视觉符号等层面深入读解作品。


崔老师带领同学们解析影片中“冯先生”这一角色名称的谐音隐喻、框架构图所暗示的传统困境,以及服装色彩中蕴含的文化包裹意象。课堂上还重点关注了声音叙事的张力——如现代机械声与传统叫卖声的对抗、配乐在关键情节处的情绪转向等,揭示出电影在时代变迁主题下的多层表达。




影评鉴赏:从分析到动笔,让感受落地成文字
在影像读解基础上,同学们围绕“胡同消逝”“记忆与真实”等主题展开微影评写作训练,学习如何将观影感受转化为具有观点支撑的文字表达,完成从“看”到“评”的实践跨越。参与的同学说,原本觉得“看不懂”的文艺短片,在细节拆解后变得清晰可感。同学们手写的影评里,有人细谈胡同拆迁里老住户的无奈,有人琢磨记忆与现实的拉扯,字里行间都是对电影里时代与情感的真切共鸣。这场把“理论拆成细节、把感受变成文字”的课堂,让电影赏析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创作实践。



沉浸式课堂持续发力:让创意探索有温度更有逻辑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也是逻辑的构建。在本期创意课堂上,同学们不仅读懂了镜头的语言,更从叙事的细节里,触摸到艺术动人的温度。通过解析经典与动手实践,大家逐渐学会了如何从电影细节中读解文化,从故事背景里提炼观点。


让兴趣成为导师,让创意自然发生——这正是三达书院创意课堂一直追求的方向。未来,课堂将继续带来更多元的文化艺术体验,引导同学们在观看与思考、感知与创造之间自由穿行,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成长。

据悉,下一期活动将带领同学们探索社会学领域相关知识。大家将组成小组,深入食堂、图书馆、校园广场等日常空间,学习运用实地观察等方法,去发现平凡场景中不平凡的行为规律,并最终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观察报告。三达书院创意课堂将继续陪伴大家,在真实生活的土壤中,让创意有温度地生长,让思维在逻辑中走向深远。
(撰稿:刘卓君 供稿:三达书院 摄影:焦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