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起步那会儿真不容易,技术不懂,心里也打鼓,怕种不好,更怕种出来卖不掉。现在比在外头东奔西跑打工强,守着家门口,挣得不比城里少,还稳定!”在乡宁县戎子葡萄种植基地,种植户裴爷爷在接受太行青年乡村振兴促进团专访时说道。这句充满喜悦与感慨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促进团探寻乡村振兴秘密的大门。

促进团首探葡萄园
7月12日,太行青年乡村振兴促进团的脚步踏入了乡宁县北垣戎子酒庄葡萄园,绵延起伏于海拔约1200米的黄土高原之上,整齐的葡萄架在黄土沟壑间铺展开来,铁丝网支撑着茁壮的藤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好奇与期待,促进团参观了葡萄种植基地,学习葡萄园的地理特点、种植特点和技术赋农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团与种植户进行专访,倾听他们讲述乡村产业发展的故事,上了一场关于协作与振兴的生动实践课。


“金”葡萄的诞生记
说起当初,裴爷爷记忆犹新:“戎子酒庄起步建设时,最难的是说服老百姓。乡亲们祖祖辈辈种植传统农作物,突然让他们改种酿酒葡萄,能否有收益,大家心里没底。当时,戎子酒庄负责人张文泉带领团队,挨家挨户动员,可换来的是乡亲们的冷言冷语,‘这干旱的山头,种小麦玉米都收不回成本,哪能长葡萄?’” 面对困局,戎子酒庄下功夫抓示范带动,在临汾市乡宁县昌宁镇东廒村先行示范种植900余亩酿酒葡萄,再召集农户到山东、河北等地的葡萄种植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带领他们到其他酒庄参观,让实打实的效益说话。“面对困局,戎子酒庄下功夫抓示范带动。”裴爷爷接着说道,“后来看到示范田确实有收益,大家才慢慢跟着种,心里才踏实了。”


据正在劳作的种植人介绍,戎子酒庄的葡萄园总面积达5800余亩。独特的黄土沟壑地貌不仅形成了壮观的景观,更成为天然的病害隔离带,极大地保障了葡萄的健康与纯净。据了解,葡萄园的地分别由不同的农户承包进行种植,而这些种植所用的葡萄苗,连同支撑的铁丝网等物资,很多都得益于政府的惠农补贴发放给签约农户,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望葡萄园的满足感
在成行的葡萄藤架间,促进团遇到了许多耐心解答的热心种植人,并对平原村的裴爷爷进行了专访。作为酒庄种植基地的承包者,裴爷爷的主要工作便是精心守护着这片葡萄园,从春日的抹芽定枝到秋日的丰收采摘,日复一日。提及收入变化,老人掰着手指算起账,言语中满是踏实与满足:“比在外头东奔西跑打工强,守着家门口,挣得不比城里少,还稳定!”在他看来,这漫山遍野的葡萄藤,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关键的力量。正是这份“家门口的希望”,牢牢拴住了像他一样渴望归乡的人,让壮劳力不再漂泊,让撂荒的土地重焕生机,让沉寂的山村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与盼头。


躬身实践感悟振兴
在裴爷爷等种植户们的悉心指导下,太行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挽起衣袖,真正躬身入“局”,体验葡萄园劳作的艰辛与智慧。在师傅们“留壮去弱”“通风透光”的反复叮嘱下,大家逐渐领悟到取舍之道,小心翼翼地为葡萄藤塑造着更优的形态。锄地松土时,沉重的锄头在生疏的手中显得笨拙,深深浅浅的痕迹落在黄土上,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背。每一次尝试,都是与土地的无声对话。从笨拙模仿到初窥门径,沾满泥土的手掌和微酸的臂膀,让年轻的灵魂深刻体悟到:每一滴融入黄土的汗水,都是北垣葡萄甜美滋味不可或缺的序章,更是乡村产业振兴路上最坚实的足印。这次亲身体验,也让促进团的成员们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


戎子酒庄的葡萄藤,深深扎根于北垣厚土,在政策春风与科技雨露的滋养下,已然成为撬动乡宁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当太行青年的足迹与汗水融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沿着蜿蜒的葡萄藤架,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徐徐铺展,散发出日益醇厚的时代芬芳。本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促进团的成员们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服务乡村、贡献青春的种子。


(撰稿:张妍 付莉媛 供稿:太行书院 摄影:太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