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三下乡】四十年磨一剑 岩良“穷村”变“水乡”——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暑期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18-07-18 浏览量: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生着让人惊叹的变化;有千千万万个老乡,过上了越来越富足的生活。

【三下乡】四十年磨一剑 岩良“穷村”变“水乡”——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暑期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青春的热血鼓舞我们去探索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美丽新农村”暑假实践调研团7月14日来到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岩良村开展基层调研活动,期间通过俯身询问、脚步丈量去感受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岩良村发生的的巨大变化。我们以青春的名义、以大学生的要求、以志愿者的担当深入榆社县岩良村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扎实做好各项实践活动,把身扎在基层、把心留在基层。

【三下乡】四十年磨一剑 岩良“穷村”变“水乡”——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暑期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看岩良改革开放
风雨四十年

40年来,岩良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砥砺奋进续写属于自己的华章。岩良村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大家齐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去发展和建设,才有如今两侧民宅,白墙青瓦,古朴静谧的模样。村子一侧,稻田葱绿,在泥土的清香中,静候丰收;另一侧,清澈澄净的富春江缓缓而过,水波浩渺,映衬着远处的青山。真正的实现了老一辈人“有山、有水、有田,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还有一栋漂亮的房子”的梦想。

【三下乡】四十年磨一剑 岩良“穷村”变“水乡”——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暑期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0年来,岩良人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致富道路。开始修建水库到他们移居新村,着手开发生态旅游业,岩良人在自己的致富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梨花岛、云簇湖和福祥寺的开发,岩良人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脱贫致富上转变经营理念。从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到整齐划一的平房;从斑驳的墙面到手绘文化墙;从泥泞小路到康庄大道,无一不是他们努力的成果。

【三下乡】四十年磨一剑 岩良“穷村”变“水乡”——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暑期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栉风沐雨见肝胆

40年来,岩良人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展现出一种自强奋发的精神。活动采访调研期间我们走访当地,老村长刘眉珍用四十年坚守古庙,见证福祥寺的风雨变迁;老党员刘补生半生吃苦建设岩良,为建旅游新村献智出力;村民刘晏珍举家发展,率先开展“农家乐”引领致富路。他们老一辈吃过的苦,走过的泥泞路,都是现在美好的成果。如今的和谐幸福都是对他们努力建设村庄最好的回报,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这个村庄交出的一份答卷。

【三下乡】四十年磨一剑 岩良“穷村”变“水乡”——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暑期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
则必臻乎峻岭

40年来的发展是显著的,一路上我们与村民从陌生到熟悉,与路边乘凉的村民亲切的问候,热情的打招呼。老村长刘眉珍和老党员刘补生两位老人在临别之际还送给调研团的同学们两句话,他们语言朴实,也是真情流露,回忆往事时的泪眼婆娑让我们不禁为老一辈人身上的精神所感动。

【三下乡】四十年磨一剑 岩良“穷村”变“水乡”——青藤书院“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暑期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活动纪实
俯身去询问
 将问号变句号

随着时间流逝,过去泥泞的道路、斑驳的墙面、凌乱的垃圾在40年后变成宽敞的街道、静谧的河流、精致的小屋,巨大的反差让我们走近岩良村,脚步穿梭在岩良村这40年时间轴上,看尽40年农村的发展变迁,用心倾听历史的声音。

即将大三的我,毅然决然选择了报名参加暑期实践三下乡活动,我希望能够发扬志愿者的大爱之心,深入乡村、服务乡亲,磨炼自身意志,展现团队风采,为建设和谐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实践调研团队长 牛子建

“能够走近村民,真实的去询问和倾听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实实在在所经历的变化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对我自己的一个磨砺和锻炼,也让我在这期间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生活,感恩前人。只有心怀历史,才能继往开来。

——“改革开放下 美丽新农村”实践调研团队员 荆 琪

把热情洒在岩良,让话语变成行动;把信念留在农村,让希望燃起明天。我们无法回头经历那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40年,但是我们希望用心铭记历史,用爱助力农村,将青春的力量带进岩良,带到岩良的村民心中,用爱去温暖他们,我们的志愿行动就有新的生命和延续。

(作者:付婧薏 摄影:王晨儒 编辑:zhuo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