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最新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社区 > 无边书院 > 最新动态 > 正文

书院围炉夜话第49期:从英雄之旅到叙事新纪元——《超越英雄之旅》深度探索故事创作新境界

发布日期:2024-10-20 浏览量:

秋风送爽,10月18日14:00,在上河书院208A悦心·茗轩茶室中,一场以故事创作为主题的第49期书院围炉夜话在微风细雨中悄然拉开序幕。此次活动主题为“从英雄之旅到叙事新纪元”,以一本充满干货与启迪的书籍《超越英雄之旅——影视人物弧线创作指南》(作者安东尼·木林斯)为核心,聚集了众多热爱故事创作的灵魂,共同探索故事的本质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次活动由电影评论中心张婧主任主持,特别请来了《超越英雄之旅》的中文翻译者彭可女士(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电影评论板块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编辑汪徽先生,以及创意写作学院张东旭院长担任本场活动的重要嘉宾。

活动在安静的氛围中缓缓展开,参与的同学们坐在茶室的蒲团上,仿佛回到了那个古韵而神秘的叙事时代。张婧主任以饱满的热情,为在场的嘉宾及同学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并简要概述了《超越英雄之旅》的核心思想。《超越英雄之旅》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故事创作指南,它更像是一盏明灯,引领创作者们跳出传统的叙事框架,勇敢迎接变化,创新性地讲述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故事创作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也为本次围炉夜话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张主任特别强调了“人物”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电影作为一种兼具商业性的艺术形式,往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事件,而是具体的人物以及人物经历的事儿。

随后,张东旭院长从书名“超越英雄之旅”谈起,传统的英雄之旅模式虽然经典,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对于故事多样性和创新性的需求,而这本书的出现正突破了传统的故事/剧本模式。接着,张院长又从自身创作聊起,他表示像《救猫咪》这类传统的三幕式剧作创作指南虽然能对传统好莱坞电影的剧本进行系统地分析,但有时并不能对他个人的创作有具象的启发和指导。而《超越英雄之旅》这本书是讲述如何在突破“行活”的故事结构后,来动用人物弧线进行故事创作,用这种创作方法写出的故事会更具备文学性。

嘉宾彭可老师,作为本书的中文译者对《超越英雄之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她首先分享了翻译这本书的心路历程,在去年九月出版《超越英雄之旅》前,她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来进行翻译工作。翻译过程中,作者安东尼·木林斯在前言部分提到的观影历程竟和她的观影经历一模一样,她表示自己在接受电影剧本专业教育时接受的均为“三幕式”的传统剧作模式,但遇到分析《落魄大厨》(乔恩·费儒导演)这部电影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故事的主角并非一个传统的英雄角色,这就需要用非常规的方式来进行人物分析。从初次接触书稿时的震撼,到翻译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再到最终定稿时的成就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故事创作的热爱与执着。同时,彭老师也表示她个人更偏好多种多样的故事呈现,尤其是小人物的故事;而提出这套理论的作者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从一个西方边缘视角到好莱坞,有着极强的文化身份视角来提出他的理论。不同种族的边缘人都有属于他们的故事,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受益的过程。

而作为这本宝藏书籍的挖掘者,汪徽老师表示自己在遇到《超越英雄之旅》前,出于为出版社的“利益”考虑、想出版一本编剧类书籍时,发现流通在市面上的剧作类书籍均为传统的三幕式创作,而在选择未与中国出版过的编剧书籍时,它们的理念同样也脱离不出传统的剧作模式。在寻求创新的途中,他终于遇到了《超越英雄之旅》这本书,以往传统剧作书籍中不敢触碰的种种疑难杂症(如《穆赫兰道》的人物分析)居然能在作者的“人物弧线”理论中被分析得头头是道。汪徽老师特别指出,在这本书中他所理解的“超越”有三种层次:首先是普通意义上超越传统英雄的叙事套路;其次超越传统人物的塑造源头,澳大利亚人可以讲述他们土著的故事,而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讲述我们自己的人物和故事;最后是超越表象,把画面之外的人物状态表达出来,它讲出了电影中人物的底层逻辑。

嘉宾对谈环节结束后,张婧主任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对《超越英雄之旅》中的创新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她表示在当今AI盛行的年代,故事事件的创作是可以让AI代替的,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是AI无法触及的。接着,活动进入到学生现场问答环节。参与者们纷纷就自己在阅读本书中,或者故事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向嘉宾们请教。嘉宾们则耐心细致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不仅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和经验。这一环节,不仅让参与者们获得了宝贵的创作建议,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嘉宾们的关怀和鼓励。

现场问答精选:

问: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使用“人物弧线”来进行创作时,如何更好地利用“人物弧线”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创作,又如何避免相互影响造成的支离破碎?

答:汪徽老师表示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里人物非常多,但他在塑造每个人物时都有各自清晰的弧线,并且把他们融洽地放在一个大家族里,每个人在面对人生命题时,他们的选择、价值观的变化都是独特而顺理成章的。彭可老师也表示电影剧本中所有的创作肯定不是杂乱的,一定是有其合理布局的,比如《死亡诗社》讲述了一群学生追求理想的故事,但里面的每个人物塑造都是不一样,包括最后的结束也是,其中有一个孩子背叛了大家回到了学校规训的社会中,但我们起先并不看好的那个有点口吃的孩子却坚持到最后,人物弧光也由此产生。

问:好莱坞如今在使用英雄之旅叙事的时候是否发生了变化?

答:面对这一问题,汪徽老师提出《信条》(反过来叙述故事)这部电影的出现,或许就是因为大众对好莱坞传统审美过于疲劳,于是导演诺兰创造了新的电影奇观。张东旭院长也表示《小丑》以及《小丑2》的人物悲观弧线同样有观众市场,但传统的人物弧线还是适用于大多数故事。彭可老师则表示好莱坞每年也会拍很多小成本的电影,这些电影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物。现如今,传统的英雄一出现,观众可能一眼就能看到他的结局,而电影《复仇者联盟》的结局也非传统结局,当代的电影需要在固化中打破,给予观众一种新意。

问:书中提到了“反英雄”角色,在很多现在的作品中已经不再去塑造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那种英雄形象了,这背后有什么样的一些文化原因呢?

答:汪徽老师表示英雄和反英雄一直都是并存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当年也拍出了很多非英雄电影,这是跟时代思潮、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我国目前也创作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比如《逆行人生》《抓娃娃》等。

问:活动一直围绕“创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要摆脱三幕式传统”,我们是否过于依赖人物弧线,限制了作者?这会不会是一个新的框架?我们该如何正确利用人物弧线进行创作?

答:张东旭院长表示人物弧线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创作故事最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创作一个故事的渴望,也就是故事创意的核心点。

问:在翻译过程中,书中提到的 “人物弧线” 这一核心概念,其英文表述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语境意义,您在将其转化为中文表述时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处理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意的?

答:彭可老师表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涉及概念性的词,会直接有术语性的官方翻译,比如“弧线”“弧光”。而对于这本书里涉及的大量电影的名字,除了官方译名外,没上映的片名会按照普遍通用的翻译习惯,比如对照“豆瓣电影”等,这是翻译这本书主要面临的两个问题。此外,在翻译其他语句词汇时并不会用直译的方式,而是会用更贴近于我们本土的语言来进行翻译。

问:如何运用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答:张东旭院长表示用这套方法可以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但它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你故事的核心、你生活的经验、你渴求的答案是否包含在故事当中。它提供了一个模板,你可以从模仿开始,但前提是你必须阅读更多的故事。

学生问答这一环节,不仅让参与者们对书中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活动的最后,彭可亲自为参与者们签名赠书,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故事创作的奥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本期围炉夜话,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心灵的交流。在这次活动中,参与者们不仅学到了宝贵的创作技巧和经验,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故事创作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正如《超越英雄之旅》所倡导的那样,我们要跳出传统的叙事框架,拥抱变化,勇于创新,讲述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故事创作进入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新时代。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故事创作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愿每一位热爱故事创作的灵魂,都能在这条道路上勇敢前行,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故事作品,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与感动。

撰稿:王薇

摄影:赵昱凯 刘明爽

供稿:无边书院 创意写作学院 电影评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