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来自上河书院的全生异科导师任诗晴带领二十余名学生于书院104逐浪·功能性党支部,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缠花技艺体验活动。通过历史溯源、手作实践与感悟分享,师生共同探索传统缠花艺术的千年脉络,在丝线缠绕间触摸东方美学的温度。
日落·缠花的历史
活动伊始,任老师以“缠花三问”开启文化之旅。她介绍,缠花虽无明确文献记载,但据民间考证,其雏形可追溯至明代。至清代鼎盛时期,缠花因立体生动的造型与斑斓色彩,成为婚嫁、寿诞、祭祀等人生仪礼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孩子“洗三朝”时,缠花被用来制作小老虎、小鱼等图案,寓意孩子幸福安康。缠花汲取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多种工艺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誉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和“立体工笔画”。任老师通过民俗故事,揭示了这项技艺承载的文化密码。现场展出的仿古缠花作品更直观呈现了其融合绘画、雕塑、刺绣等八大工艺的独特魅力,令学生惊叹“小小缠花竟是一部立体的中华工艺史”。


月升·非遗缠花:指尖上的东方美学
当任老师把一盒盒精致的缠花材料摆在桌上时,大家瞬间被那些金桂胸针的丝绒线、纸膜吸引。任老师介绍了缠花的手作过程,这项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的传统手工艺,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它需要把一根根细如发丝的丝绒线,缠绕在纸模和铜丝上,再搭配桂花的简单石膏模型,最终呈现出金桂缠花胸针的灵动姿态。

任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缠花的精髓在于“缠”的力度和“花”的排列造型,每一圈丝绒线都要均匀紧实、排列有序,才能让缠花叶片立体又柔美,光泽感十足。”同学们听得入神,纷纷拿起工具尝试。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地绕着丝绒线,生怕弄断了这脆弱不打结的丝绒线;有的则大胆创新,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混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绿色百合花造型。当第一朵缠花在指尖绽放时,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惊叹:“原来传统文化的美可以在我的手中绽放!”
星繁·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慢下来,感受文化的温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手机点外卖、用键盘打字,却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用双手去创造一件作品。而这场缠花活动,恰恰给了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在缠绕丝线的过程中,感受每一根丝绒线的质感;在编织花瓣时,体会丝绒线在指尖滑过的温柔。这种“手作的温度”,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在“手作心得分享会”环节,任诗晴引导学生思考快节奏时代的文化传承命题。“缠花需要数小时专注,这种‘不效率’恰恰是对工业文明的温柔抵抗。”她轻抚已完成的作品说道。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意犹未尽。有人把作品小心地装进盒子,准备带回家珍藏;有人则直接把作品戴在头上,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每一位同学都在热情投入,用双手去传承去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如果你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不妨下次一起加入我们的手作异科活动吧!
(供稿:上河书院 撰稿:任诗晴 摄影:任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