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1月20日16:30,杏花书院有幸请到了通识教育部的罗娟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哈佛幸福的方法·实践版》。

首先,罗娟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她说,现在的学习方式已经改变,不妨用一下发散思维:我们为什么来上大学?有人说道:“多方面发展,拓宽自己的思维。”接下来,老师发了一个幸福测量——生活满意度量表,她让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让同学们了解主观幸福感。老师用四个汉堡来概括四种类型的人:第一个汉堡口味很诱人,很好吃,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垃圾食品。这是典型的享乐主义型。第二个是一个素食汉堡,它很健康,但它很难吃。这是奔波忙碌型。第三个是一个既难吃又不健康的汉堡。这是虚无主义型。第四个是既健康又好吃的汉堡。这就是幸福型。那么,老师的问题又来了:当什么时候你体验到了幸福感?可能是游戏打通关的时候,可能是中彩票的时候,可能是一道数学题终于解出来的时候……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愉悦,一时的成功,我们经常会陷入这种幸福感中,这并不是长久的,这是一种幸福的假象。


罗娟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这本书中的五个幸福的方法。第一种是通往幸福的“成功的技术”。这里面包括经济上的成功,社会性的成功,心理性的成功。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的一样:“幸福不是成功的结果,它将比成功先行。”我们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去追求幸福,不止是物质,地位。第二种是扩大幸福的“金钱的技术”。书中说到,比起忙忙碌碌地挣钱或提心吊胆地投资来拥有各种东西,思考和改变对金钱的使用方法更容易维持幸福。第三种是与灵魂工作相遇的“职业的技术”。书中提到,所谓灵魂工作就是指能让灵魂感到喜悦的工作,它能给人带来每天的喜悦和充满意义的人生,所以和工种、报酬并没有关系。第四种是构筑幸福人生的“目标的技术”。书中吕波密斯基提出“有意义目标”包含以下几点:1.自己选择的目标。2.接近型目标而非逃避型目标。3.挑战新活动的目标。第五种是幸福的“行动习惯性技术”。书中提到,我们要感谢日记,随时行善,积极聆听,3件好事。

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到学习的意义,幸福的意义。幸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希望同学们都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而不是汉堡模型中的奔波忙碌型的人,它应该是有意义的。幸福不是你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底下晃晃悠悠,它是在你努力攀爬的过程中去欣赏的风景,去体验到里面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