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人造雪是怎么来的吗?11月19日16:00,三达书院于意空间举办了一场以小雪寻趣·科学造雪趣为主题的创意掘金计划(第40期)科学实践活动。我们将材料化学知识与创意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人工造雪,让同学们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在创意表达中体验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

科学讲堂:揭秘“雪花”背后的化学奥秘
“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些白色的粉末能在瞬间变成蓬松的‘雪花’吗?”活动伊始,创造工坊负责人贺振华以一个问题引入,开启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随后,他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核心原理:聚丙烯酸钠作为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羧基,具备超强吸水能力,可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的水分。当水分子进入高分子网络后,通过氢键作用被牢牢锁在分子链之间,材料就会迅速膨胀,形成雪白的絮状物。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原理,他还介绍了高分子吸水材料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婴儿尿不湿到农业保水剂,从医疗冰袋到环保抗旱材料,让同学们认识到这场“魔术”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材料科学原理。
实验实践:亲手制造“冬日奇迹”
在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后,同学们进入了最期待的造雪环节。他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五成群的依据所学步骤开展实验。随着聚丙烯酸钠粉末被纯净水缓缓覆盖,原本细小的粉末开始膨胀,逐渐变成洁白蓬松的絮状物,整个过程宛如魔法般令人惊叹。



“成功了!我们的‘雪’手感好特别!”现场不时传来同学们的欢呼。更有趣的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同学们还尝试调节粉末与水的比例,形成不同配比下的“雪花”形态。有的小组制作出了细腻如沙的“粉雪”,有的则得到了蓬松柔软的“鹅毛大雪”。这种对比实验不仅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更让同学们对材料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杨静在实验后兴奋地表示:“在课堂上学习高分子化学时,总觉得那些概念很抽象。但通过今天亲手制作人造雪,我亲眼看到了高分子材料吸水膨胀的全过程,这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生动形象!”

创意工坊:当科学遇见艺术
在完成造雪实验后,活动进入了创意表达环节。同学们以自制的人造雪为主要素材,结合黏土、卡纸、马克笔等多种材料,创作出了一件件别具一格的科学艺术作品。有的小组将人造雪与瓶盖、微型仪器巧妙结合,构建了室外的微缩雪景;有的小组则用粘土材料良好的加工特性创作了“实体小雪人”;还有想象力丰富的同学不同颜色的颜料调配制作出了“彩色雪景盒”。






学生感悟:
我平时是个动手能力不太强的人,一开始担心做不好人工造雪实验。但搭档特别有耐心,我们一起查步骤、调材料,当看到粉末“开花”的那一刻,真的特别有成就感。后面创作雪景插画时,我们还结合了刚听到的“小雪腌菜”习俗,在画面里加了一串腌萝卜。这让我明白原来传统文化不是死板的,只要肯动脑,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变得鲜活。
——信息工程学院 三达书院 魏鲲
作为“小雪寻趣・科学造雪趣”活动组织者,最触动我的是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当聚丙烯酸钠粉末遇水化作“雪花”,抽象的化学知识在这一瞬间变得鲜活了起来。在三达书院意空间里,我们通过搭建动手创造的平台,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收获成长喜悦,这便是活动的初心与意义。
——艺术传媒学院 三达书院 孙一心
(撰稿:贾鑫垚 供稿:三达书院 摄影:焦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