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肢体语言赋能表达,让沟通“形”“意”兼备

发布日期:2025-11-02 浏览量:

在表达的世界里,语言并非唯一的“主角”。10月31日16:50,杏花书院联动创意写作学院王绍燕老师在Lucky room举行开讲啦第57期:肢体语言在语言表达中的技巧活动,为同学们系统剖析肢体语言的底层逻辑与应用策略,助力大家在日常沟通、校园活动、职场面试等多元场景中实现表达“形”“意”双优。

认知重构:从语言配角到表达主力的肢体语言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陌生人,未开口前,你会从哪些方面观察他?王绍燕老师以“陌生人初印象”的场景提问引发全场思考,同学们的答案集中在眼神、手势、姿态等维度,这恰恰印证了肢体语言作为非语言沟通核心的地位。王老师进一步抛出心理学家阿拉基的经典公式: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7%来自谈话内容,38%来自音量、语速、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这一数据颠覆了许多人对语言表达的传统认知——原来在表达的权重体系里,肢体语言才是真正的“主力选手”。在杏花书院“表达力提升”的主题语境下,这一认知重构更具现实意义。

王老师强调:“表达力不是语言的独角戏,肢体语言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它能在公共场合快速建立他人对你的印象与判断。”对于成长于数字时代的00后群体,尽管部分人对表达存在天然疏离感,但求职面试、校园答辩、社团竞选等场景对表达力的要求从未降低,肢体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成为突破表达瓶颈的关键路径。

细节拆解:从面部到姿态的肢体语言工具箱

面部是肢体语言最丰富的“阵地”,其中眼神交流是核心中的核心。王绍燕老师以商场购物为例,指出售货员眼神过度或疏离都会让顾客不适,说明眼神交流要把握“度”——面试时与考官自然对视传递自信,课堂上与老师眼神呼应体现对知识的投入,演讲时眼神扫动增强与听众的连接。微笑也是有区别的。婴儿纯真笑(嘴角上扬、眼角有鱼尾纹)是法国神经学家迪香定义的真心微笑,职业假笑面部肌肉单一。研究表明,常展现迪香式微笑的女性,多年后生活质量、幸福感更高,它是社交亲和与情绪释放的双重利器。

手势是肢体语言中最具“动作性的表达”。王老师将其分为开放式手势与封闭式手势。前者如张开双臂,传递开放坦诚,适合演讲、商务洽谈;后者如交叉抱胸,暗含防御抗拒,正式场合需避免。校园里,演讲、辩论、社团面试时,手势与语言同频能强化表达感染力;若机械脱节,会大幅削弱说服力。王老师现场模拟“手势与表达脱节”的反面案例,让同学们深刻意识到,手势需与语言同频共振,才能为表达加分。

场景应用:从校园到职场的肢体语言实战指南

在校园演讲比赛中,除了内容的打磨,肢体语言的设计可从开场手势、眼神扫场、重点观点的手势强化等维度入手,让表达更具舞台感;答辩时,自信的站姿、适时的眼神交流能缓解紧张感,也能向评委传递对内容的笃定;社团竞选的短短几分钟里,自然的手势、真诚的微笑、挺拔的姿态,都是隐形的竞选宣言。王老师特别强调了“避免误解的肢体语言”,如双手交叉抱胸易被解读为“抗拒”,频繁摸头发可能传递紧张不安,这些习惯性动作在校园社交中需刻意调整。现场有同学反思:“我答辩时总喜欢摸袖口,原来这在评委眼里是‘不自信’的表现!对于未来的职场场景,肢体语言的作用更为关键。面试时,身体前倾表示对问题的关注,适时点头传递认同感,开放式手势展现沟通意愿;商务汇报中,稳定的站姿、清晰的手势逻辑、与听众的眼神互动,能让专业度可视化,团队沟通时,微笑的表情、开放的姿态是构建协作氛围的“润滑剂”。王老师以经典面试败笔为例:一位求职者全程低头、双手紧握,即便回答流畅,也因肢体语言的封闭感错失机会。这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职场表达中,肢体语言是个人形象与职业素养的外在名片。

认知升维:从技巧学习到表达素养的进阶

王老师提出“表达素养”的升维思考:肢体语言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模仿,而是对自我表达风格的探索与优化。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适合的肢体语言风格也各异——外向者可尝试更具张力的手势,内向者可侧重眼神与微笑的表达,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且能增强表达力的肢体语言体系。同时,肢体语言的运用需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王老师提醒:“迪香式微笑的核心是真心,手势的本质是表意,脱离真诚的肢体语言会沦为表演,反而会削弱表达的可信度。”

本次活动以“科学理论+场景案例+互动体验”的形式,让同学们从认知、技巧、应用三个层面深度理解肢体语言,帮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未来,杏花书院还将继续围绕此类主题开展系列分享,助力学子在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世界里,实现从“敢表达”到“会表达”再到“善表达”的成长跃迁。

(撰稿:谷婕妤 沈霞丽 供稿:杏花书院 摄影:杏花书院品牌营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