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块碎片的切割角度,都是对自我态度的精准表达;每一次色彩的碰撞,都是与未来对话的温柔方式。”10月16日19:00,一场聚焦“马赛克拼贴美学”的异科活动在上河书院106览舟·大咖书屋温情启幕。活动由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全生异科导师刘奕坤老师策划筹办,面向她的大四异科学生以“美学鉴赏+实践创作”为核心,在马赛克杯垫的设计中,既挖掘拼贴艺术的深层审美价值,更以艺术为载体,治愈大四学子面临发展方向的焦虑,传递“坚定选择、从容生长”的青春态度。
“提到马赛克,很多人会先想到‘拼接’,但它的审美内核远不止于此。”活动伊始,刘奕坤老师以“从古典到当代的马赛克美学进化”为主题展开分享,打破同学们对马赛克的刻板认知。她通过图片对比,展示古希腊时期用大理石碎片拼贴的《狄俄尼索斯壁画》——那些看似规整的色块,实则通过微妙的色差渐变,营造出人物衣褶的光影层次;再到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彩色圆点马赛克不再是装饰元素,而是成为构建“自我与无限”哲学思考的视觉语言。

进入实践创作环节,桌面陈列的材料不再是简单的彩色玻璃片,而是增加了肌理各异的陶土块、带有金属光泽的铝箔片,甚至还有同学们提前带来的旧明信片碎片、干枯花瓣——这些带有“生活痕迹”的材料,让创作多了一层“私人化审美表达”的深度。来自金融2202班的邵苗苗同学,没有选择鲜艳的色块,而是将大小不一的深灰色陶土系列的“像素格”,在杯垫中央拼出一个向前的箭头,边缘点缀着几小片蓝色玻璃:“我之前总纠结‘考公还是找工作’,但创作时突然想通——就像这些陶土块,看似普通,却能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清晰的方向;蓝色玻璃是我对自己热爱的小坚持,不管选哪条路,都不想丢掉这份初心。”



作品分享环节,更像是一场“以美学为媒介的自我对话”。刘老师没有急于点评“好不好看”,而是引导同学们从“色彩逻辑”“材质叙事”“情感表达”三个维度,解读自己的作品。“你的杯垫用了大量的冷色调,但在角落加了一小块红色,这个设计背后有什么想法吗?”面对刘老师的提问,数管专业的王舒雅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一直担心自己做不好数据分析,所以用冷色调表达这种‘不确定’;但红色是我第一次参加建模大赛比赛时获奖证书的颜色,想提醒自己——曾经的热爱,就是现在坚持的理由。”刘老师听完笑着点头:“这就是马赛克美学的魅力,它不追求‘完美对称’,反而能让‘矛盾与坚持’成为独特的审美亮点。就像你的选择,不需要‘所有人都认可’,只要能在‘犹豫’中找到‘坚定的小碎片’,就是最好的方向。”

活动接近尾声,师生们捧着亲手制作的“青春人儿”杯垫合影,这些杯垫没有统一的风格,却都带着鲜明的“个人审美印记”:有的简约大气,用色块碰撞传递力量感;有的细腻温柔,用细碎材料藏满生活回忆;还有的充满创意,将专业元素与美学设计巧妙融合。“以前觉得‘审美’就是‘穿好看的衣服、看画展’,但这次活动让我明白,真正的审美能力,是能从日常小事中发现价值,能在不确定中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一位同学在活动反馈表上写道,而他的杯垫上,用黑色马克笔写着一行小字:“慢慢来,每一块碎片都有它的位置。”

此次活动并非单纯的“手工课”,而是希望通过马赛克拼贴这一“低门槛、高表达度”的艺术形式,让同学们在审美实践中完成“自我探索”。大四是人生的‘拼贴期’,会面临很多选择,就像拼马赛克时会犹豫‘这块碎片该放在哪’。但美学告诉我们,没有‘绝对正确’的位置,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排列。让“审美”真正成为大四学子应对压力、坚定选择的“内在力量”,帮助他们在毕业前,不仅收获一份心仪的offer,更能拥有一份“读懂自己、热爱生活”的审美素养。
(撰稿:刘奕坤 供稿:上河书院 拍摄:王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