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非语言沟通 教你读懂无声信号

发布日期:2025-10-15 浏览量:

为提升同学情感表达与共情能力,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肢体与表情的“语言魔力”,10月14日12:30杏花书院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培月老师于Lucky room举办表达力课堂系列活动第47期:无声的力量·肢体表情演绎坊。本次活动通过历史案例、生活场景解析与互动演示,向在场学生系统讲解非语言沟通的价值与技巧。

生活场景解析:非语言信号预判需求

活动伊始,高老师以一则历史采访案例拉开序幕。高培月老师表示。即便在当下,“无声观察”也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活。随后,高老师又结合面包店场景展开了细致分析:顾客反复拿起面包又放下、频繁询问价格,大概率关注性价比;若紧盯配料表,则更在意健康属性;排队顾客不断看表、瞄向前方队伍,是明显的焦急信号;收银员面对繁杂的找零微微皱眉,实则是烦躁情绪的流露。“通过这些表情、动作,我们无需对话就能预判对方需求——给关注价格的顾客推荐高性价比商品,给重视健康的顾客介绍低糖低盐品类,沟通效率会大幅提升。”非语言沟通的核心价值在于“双向赋能”:既可以通过他人的非语言信号获取信息,也能借助自身非语言行为传递态度,比如足球赛场穿支持球队的球衣、面试时得体着装,都能让对方快速捕捉到语言之外的信息。

七大核心形式拆解:非语言沟通技巧可操作化

活动中高老师为同学们重点拆解了非语言沟通的七大核心形式,每一种都搭配具体场景演示,让抽象技巧变得可操作。辅助性语言方面,同一“随便”二字,平淡说出可能是真无所谓,但若带着“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补充语调,则暗藏“希望被关心喜好”的诉求;身体动作上,会场引导时用手势指向方向,比反复语言指挥更显尊重;倾听时将耳朵侧向对方,既能体现关注,又能避免直视带来的压迫感;谈话时若对方指尖朝向出口、频繁搓手看表,便是“该结束对话”的明确信号。身体接触中,同级同事简单握手即可;上级对下级双手紧握并轻晃两下,是关怀与嘱托的传递;合作场合双方双手相握、面向众人,则是彰显团队诚意的表达;老同学久别重逢,需握住手掌轻晃,才显情谊深厚,若仅碰指尖,会显得关系生疏。身体姿态方面,面试时坐椅子1/3到半程、微微前倾,能展现恳切态度;工作场合站姿挺直端正,是专业可靠的体现;但朋友聚会时过度端正,反而会拉远距离。

面部表情的解读更是课堂亮点,学生与老师聊天时眨眼频率突然变快,往往是紧张、纠结的表现,但只需一个真诚的微笑,甚至能化解冲突。高老师分享的“老妇人微笑劝退劫匪”案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面对持刀劫匪,老妇人微笑邀请其进屋、称其“像死去的儿子”,最终劫匪羞愧离去,印证了微笑在软化冲动情绪中的力量。社交距离的划分则为“得体交往”提供了标尺: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保持1.5米以上距离,是安全界限;工作伙伴、初识者之间1米左右的“社会距离”,适合握手寒暄;同班同学、普通朋友间50厘米的“人际距离”,可闲聊但不涉及隐私;50厘米内的“亲密距离”,仅适用于能分享秘密的深交者,若关系未到却强行靠近,会引发对方反感。

同时高老师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服饰仪态也给出实用建议--面试无需执着黑西装白衬衫,女生可穿白衬衫搭配半身裙,男生选清爽纯色衬衫,展现青春知性即可;饰品以简约点睛为原则,避免繁复设计抢镜;正式场合仪态规整,朋友聚会可放松,但拜访长辈需保持谦卑。

此次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展现创意的平台,更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理解与共情。现场同学们纷纷表示,未来将更加注重非语言沟通的运用,用“无声的力量”提升人际交往中的表达能力,让沟通在语言之外绽放更多精彩。“以前总觉得沟通靠‘会说’,现在才发现‘会看’‘会做’也很重要。”

(撰稿:李晶晶 张阳飞 供稿:杏花书院 摄影:杨雅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