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由箕城书院举办【青春议事坛】第3期“双向文化交流之旅”活动在箕城书院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洁、古慧敏两位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聚焦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文化互动与网络时代跨文化传播现象,通过案例剖析与理论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审视跨文化传播的全新视角。

甲亢哥的中国行:从文化符号到青年担当
活动以国际网红“甲亢哥Speed”的中国行为切入点。高洁老师以“保镖现象”为切口,解构网红经济背后的符号传播逻辑。她指出,甲亢哥镜头下中国乡村的非遗技艺、城市科技的日常应用,不仅是流量经济的产物,更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当外国网红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触摸真实中国时,青年更应主动跳出算法构建的舒适区,以“行万里路”的实践深化文化认知。
古慧敏老师则直面流量时代的伦理困境。以网红“猫一杯”事件为例,指出部分创作者为流量制造对立的短视行为,导致文化误读。当文化符号被简化为情绪消费品,青年需以内容质量为底线,以理性态度重构叙事框架。她呼吁同学们警惕“信息茧房”效应,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参与跨文化对话。


中美关税议题:从经济博弈到文化自信
活动下半场围绕中美关税议题展开讨论。高洁老师以中美贸易数据为基点,揭示了“经济依赖与意识形态对立”的深层张力,当美国消费者依赖‘中国制造’,却同时质疑‘中国制造’,这种认知悖论正是跨文化传播的症结所在。古慧敏老师则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出发,强调“文化自信是应对国际挑战的根基”。她对比美国社会撕裂现状与中国“和而不同”的智慧,指出青年应主动学习国际规则,同时坚守本土文化立场。


本期议事坛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全球化与流量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青年如何在文化输出与文化自觉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学生围绕“网红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及“网红文化背后的本质”提问。高洁老师以歌手大张伟与甲亢哥幽默又有分寸感的互动指出了中国青年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这正是我们看到的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另一种可能。正如古慧敏老师所言:“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以平等姿态创造意义共享的可能。”

在全球化与流量时代的双重语境下,如何以辩证思维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将成为新一代青年践行文化使命的重要课题。青年也终将成为意义的生产者、规则的解读者,以及文明互鉴的实践者。
撰稿:张渊 李艳 供稿:箕城书院 摄影:孙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