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文化根脉:民俗艺术的共生与共绘

发布日期:2024-07-11 浏览量:

走进中阳文化的沃土,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节拍,每一眼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民俗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古老而美好的习俗、技艺、信仰一代代传承下来。2024年7月10日,晋中信息学院箕城书院“非遗传承青年行”剪纸技艺实践寻访团走进传承人刘文萍老师、崔春梅老师家中以及文化新力量中阳一中,每一扇门的开启,都引领着大家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不仅有历史的低语,更有文化的呼吸。

红纸剪影,映照民俗风情

在庞家会村,刘文萍老师的工作室成为了传承中阳剪纸的一方宝地,步入其工作室,窗花轻舞、挂件生辉、床褥织锦,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蛤蟆搬砖,辈辈当官”“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喜蛛碰石榴,富贵不断头”刘老师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谚语传递着剪纸艺术背后深邃的创作思绪与美好寓意,所思所剪,皆蕴含着匠人的情感与哲思。刘老师的作品坚持从文化故事与当地习俗中汲取灵感,将剪纸艺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她指出中阳剪纸不似江南水乡的细腻温婉,反以粗犷豪放之姿展现着北国大地的雄浑与质朴,是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形式的共通性和文化寓意的相似性使剪纸与花馍作为相随出现的两个文化符号,其造型多样、内涵丰富、色彩艳丽的特点也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融入民俗节日与风俗习惯中,形成了独特富含中国韵味的文化符号。刘老师巧手匠心,为我们展示了十二双极具艺术性的生肖鞋垫。每一双鞋垫,皆以真丝为底,通过最传统的刺绣针法技艺,针脚细密,色彩斑斓。更令人赞叹的是,每只鞋垫上的生肖图案均独一无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剪纸艺术在方寸之间跃动,展现了劳动妇女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让人叹为观止。学生们不仅领略了中阳剪纸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在习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共生。

刀锋舞动,诠释文化精髓

在中阳县城一处喧闹的街道上,藏着省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崔春梅老师的艺术桃源,穿过曲折的楼梯踏入其间,一股淡雅的中式美学气息扑面而来。入屋虽不见满室剪纸,但每一处细节——沙发靠垫、椅子座套,皆巧妙融入剪纸元素,透露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韵味。崔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各类动物以写意与创新的手法呈现于剪纸之上,作品洋溢着万物生生不息、阴阳共生的哲学思考。她认为,艺术是心灵的镜像,是想象力的飞翔,旨在传达人心中的美好祈愿。在传承与创新的征途中,崔老师坚守民俗性与传承性,同时勇于开拓,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面对年轻剪纸爱好者和艺术家,崔老师寄予厚望。她鼓励大家明确创作目的,勤练技艺,更要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珍惜良好的创作环境,将丰富的人生经历转化为创作的源泉。她希望年轻一代能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崔老师将继续前行,以匠心独运的剪纸艺术,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文化自信。

巧手传承,启迪智慧之光

中阳县第一中学,一所以自然为邻、文化为魂的学府,今日迎来了寻访团的探访。校园依山而建,阶梯式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绿意与花香交织,营造出静谧而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中阳一中将剪纸艺术巧妙融入教育之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王琴老师的引领下,寻访团一行深入校园,见证了“非遗进校园”的生动实践。教学楼琳琅满目的学生剪纸作品和手工艺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灵巧与创意,更透露出他们对剪纸艺术的深厚情感与无限热爱。王琴老师,这位具有双重身份的人民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为孩子们点亮了剪纸艺术的启蒙之路。随后,王老师亲自授课于二楼剪纸教室,为寻访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剪纸教学体验。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不仅学会了基础的剪纸技巧,更深刻感受到了剪纸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教育价值。中阳县第一中学以剪纸艺术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这一创新举措,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一件精美的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也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随着在中阳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更加深入的探索,实践寻访团体会到了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

(撰稿:杨晓荣 马欣茹 杜佳鑫 供稿:箕城书院 摄影:秦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