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认知、职场、规划与未来:进阶路上的成长指南——2025乌马河·全国大学生辩论公开赛周边活动

发布日期:2025-09-30 浏览量:

为助力学生化解人际认知困惑、明晰职场转型路径、缓解成长焦虑,太行书院联合箕城书院于9月28日开展2025乌马河·全国大学生辩论公开赛周边活动,依托两场“主题讲座”和三场“书院围炉夜话”,分别邀请胡渐彪、王秋实、禹皓天、王思鑫、李阳、席瑞、梁秋阳、周程等领域资深人士,围绕认知决策、职场修炼、人生规划、AI时代发展及哲学与AI等核心议题展开分享,为1087名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精准化、实用性的成长指导。

判断先于行动 解锁人际冲突化解新路径

每个决定背后藏着无数个判断。9月28日8:30,马来西亚资深辩论选手、教练及教育推广者胡渐彪老师于图书馆小礼堂开展了一场题为“人是怎么做出行动决定的”专题讲座。他围绕“认知垂钓之灯”行为决策模型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判断影响行动”的深度剖析。胡老师指出,人的每一个行动结果,背后都由无数判断促成,一旦关键判断改变,行动也将随之调整。

胡老师通过“男生邀约女生看电影”等生动案例,提出驱动行动的“三重决策机理”——“我想要”“我值得”“我应该”。不同情境下,主导机制有所不同,如事业中多由“值得”判断,育儿则常由“应该”驱动。当三者冲突时,人容易陷入犹豫,甚至通过“自我扭曲”来重塑认知、缓解矛盾。胡老师提出应对策略:找到重点、合理沟通、提前预判。讲座尾声,他通过“描述喜欢与讨厌的人”实验,揭示了人易受情绪与价值观影响,难以保持客观,并强调该认知模型不仅可用于说服他人,只能检视自身是否陷入自我扭曲。

这场关于行动决策的讲座,让同学们掌握了科学分析自身决策的工具,无论是学业规划、人际交往,还是未来的职业选择,学会理性拆解“我想要”“我值得”“我应该”的关系,都能帮助同学们减少迷茫、避免内耗,以更清醒的认知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真正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与价值完满。

“入仕”不易 寻找思维与能力的破局通关秘籍

9月28日14:00,太行书院与箕城书院于竹林·围炉夜话联合举办第74期书院围炉夜话,活动特邀山东大学辩论队教练、国防科技大学向阳辩论俱乐部执行教练、华夏杯国际华语辩论锦标赛全程最佳辩手王秋实,与2015华语辩论世界杯全程最佳辩手、2018天伦杯全国政法院校辩论赛冠军及华语辩论世界杯专家顾问团成员禹皓天两位嘉宾,双体软件经营产业学院职场关键能力教师麻娟作为主理人,围绕“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修炼之路”的话题展开深度分享。两位嘉宾首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职业发展中的“踩坑”经验与成长心得。在谈到思维转变时,他们指出,职场人须具备主动性、结果导向与项目思维,学会及时沟通、主动争取资源,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推进”的转变。

在互动环节,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职业选择合适的路径”问题,两位嘉宾建议同学们结合兴趣与市场需求,理性评估考研、考公、就业等方向,并鼓励跨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践,通过“曲线救国”策略积累经验。针对令许多初入职场的同学犯愁的向上沟通问题,两位嘉宾则进一步提出了“多沟通、带方案、留痕迹”的三大原则,帮助同学们在职场中高效协作、减少内耗,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职场前瞻与成长动力。本次活动有效拓宽了同学们的职业视野,助力他们在未来职场中稳健启航、自信成长。

聚焦“人生浪浪山”,辩论大咖分享成长智慧

9月28日19:00,以“人生的浪浪山如何翻越”为主题的第75期书院围炉夜话拉开帷幕。特邀王思鑫、李阳两位辩论领域资深专家作为分享嘉宾,通识教学部自然与社科教研室主任赵云老师作为主理人,为在场学生解答大学成长与未来规划的困惑。王思鑫老师结合自身从辩论“新人”到屡获佳绩的经历,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成长理念。他建议同学们在多样体验中筛选出真正热爱的方向,再沉下心深耕。面对选择时,鼓励同学们接纳每个决定的价值,专注自身成长节奏,不必因错失机会而过度纠结。李阳老师则依据自身从在线教育领域转向京东供应链产品经理的职业跨度经历,给出“简单点,往前走”的建议。他强调“不要把自己没得到的东西算进去”,同时也反对过早为未来焦虑,认为人生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当下积累的能力与经验终会转化为未来的机会。活动中,两位嘉宾还针对“人际关系养成”“考研与就业抉择”“及时止损与坚持的平衡”等学生关切的问题,结合自身经历给出具体解答。此次分享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成长视角,助力他们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浪浪山”。

聚焦大学生焦虑与成长 深度对话探索AI时代人生方向

9月28日20:00以“AI时代: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对话”为主题的第76期书院围炉夜话在上河书院206开展。活动特邀知名辩手席瑞、梁秋阳担任嘉宾,远景学院教学院长张素英、箕城书院名誉院长陈凌岳为主理人,聚焦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寻找自己的节奏展开深度对话,探讨如何在不确定中找到自我价值与成长路。梁秋阳提到:“面对未来不确定性,需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侧重掌握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面对考研或就业选择需理性,避免逃避压力的应急决定。”针对AI时代挑战,嘉宾们则介绍了技术替代进程的缓慢,建议同学们深耕兴趣领域并结合新技术创造价值,同时强调人际交往、写作等人文能力不可替代。有学生提出疑问:“如何在‘稳定’和‘喜欢’之间做出选择?”席瑞随即给出建议:“不必强迫自己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只要整体生活仍保有创造感和意义感即可”,嘉宾们还鼓励同学们接纳焦虑,以持续行动积累机会,在动态平衡中成长。本次围炉夜话活动紧扣时代需求,为同学们在技术浪潮中找准自身优势、明确人生发展坐标提供了切实启发,助力青年学子更好地应对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当哲学叩问AI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之为人的核心

9月29日19:00,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应邀莅临我校,在图书馆小礼堂为师生带来题为《哲学与AI的未来对话》的专题讲座,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哲学命题,周程教授从脑机接口的技术原理切入,系统介绍了其分类方式与信号采集机制,并展望了其在教育认知与医疗康复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他进一步从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角度,分析了脑机接口的当前发展态势。在技术讲解之外,周教授更引导师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哲学伦理挑战,包括身心关系、认知整体性、实验伦理以及社会公平等现实议题,发人深省。互动环节,师生围绕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师资困境与学习模式展开讨论,“玩中学”等理念被提出,学科融合成为共识。

本场讲座以哲学照见科技之前沿,打破学科壁垒,融汇理性思辨与价值关怀。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夯实了我校思辨文化的根基;不仅为营造开放创新的学术生态注入了澎湃动能,更为探索跨学科育人新范式、铸就复合型人才高地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2025乌马河·全国大学生辩论公开赛周边活动涉及2场主题讲座、3场书院围炉夜话,历时390分钟,吸引1076位师生驻足,横跨认知心理学、职场方法论与科技哲学等多维领域,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思维革新,通过案例拆解与深度思辨,引导学生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框架与哲学思考,从而在变幻的时代中构筑起坚实的理性根基与成长韧性,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体觉醒”的认知升维。

(撰稿:张妍 家雨欣 白红霞 供稿:太行书院 摄影:杨帅旗 陈瑞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