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三下乡丨行走偏关 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发布日期:2025-07-17 浏览量:

沿着“文笔塔蘸黄河墨,护城楼传边塞情”的文化脉络,715-16日,晋中信息学院“青”系偏关乡村振兴促进团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风情的土地上,先后走进护城楼博物馆、老营堡、文笔塔,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来到了关河口、黄河边观景台和硫磺窑遗址,在文旅融合的探寻中触摸历史脉搏、探寻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思考。

触摸历史:边塞文物与乡音中的文明根基

在护城楼博物馆内,从复原的古代兵器、铠甲,到记载着历史的文献资料,无一不展现着偏关深厚的边塞文化。实践团成员们不时驻足记录,这些沉默的文物不再只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化作鲜活的教材,让实践团真切体会到军事防御不仅是疆土的屏障,更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根基。



“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堡。”这句在当地流传已久的俗语,道出了老营堡的坚固与历史分量。实践团沿着古城墙抚摸着历经风雨侵蚀的土城楼,走进村庄走访老人。王大爷热情讲述老营堡历史:“这里以前是重要屯兵地,当年城墙上有哨兵,夜里能听见巡逻声。后来不打仗了,堡子里的人慢慢建起了房子,才有了现在的村子。”当听闻实践团为乡村振兴、重走红色路而来,王大爷笑道:“看到你们年轻人肯来,真好,说明咱这过往的历史没有被忘记。”



看见希望:文旅融合与振兴脉动

实践团登上始建于明代的文笔塔,它因形似毛笔而得名,寄托着当地人对文化兴盛的向往。“白天在护城楼感受的是家国担当,下午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看到的是发展希望,此刻在文笔塔则体会到的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杨佳琦老师的话引起大家共鸣。成员们领悟到,文笔塔不仅是一处承载历史的景观,更是偏关人民精神的象征——它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守护着家园的文脉与记忆。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事业中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走在串联了65A级及以上景区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一路与司机师傅攀谈,实践团成员在师傅的话语中认识到这条路不仅是旅游线,更是打通偏关及更偏远地区联系、带动乡村旅游的“民生路”和“致富路”。



此次偏关之行,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历史文脉承载着乡村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而青年一代肩负着连接历史与未来、激活乡土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时代使命。这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坚定了实践团成员用青春智慧为偏关文旅持续注入新活力的信念。

撰稿:王楚宏

摄影:翟向飞 张晋蒙 王瑞

供稿:青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