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三下乡|指尖上的非遗密码:从花馍到青春的传承方程式

发布日期:2025-07-13 浏览量:


一团质朴的面粉,在匠人手中历经千揉百转,终成传世艺术;一项古老的技艺,在岁月长河中几经沉浮,依然熠熠生辉。晋中信息学院上河书院“河”你同“兴”乡村振兴促进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促进团成员们来到翼城县翼福祥花馍面塑工作室,通过实地采访与沉浸式体验,探寻面塑艺术背后的深厚底蕴,感受匠心传承的温度,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的活力与思考。

初识花馍:指尖上的千年技艺

翼城花馍,又称“面花”,是流传于晋南地区的传统面塑艺术,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以面粉为原料,通过捏、剪、切、压等手法,塑造出花卉、动物、吉祥图案等造型,既是节日庆典的装饰,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2017年,翼城花馍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花馍工作室内,同学们首先通过图文展板和实物陈列了解了花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挂帅、飘逸灵动的敦煌主题作品、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让同学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巧思。

匠心传承:对话非遗传承人

我们有幸邀请到翼城县第二十四代花馍非遗传承人李佳老师,他生动讲述了花馍承载的丰富民俗:龙凤胎降生需特制“双龙双凤”馍祈福;百天和十二岁仪式尤为隆重,花馍用量巨大,饱含着长辈祈愿孩子“一年四季安康无恙”的深情;威猛的老虎花馍则寓意“虎虎生威”。他回忆道,自己儿时跟着奶奶从山东迁居山西,在老家时这门手艺做出来的叫 “花饽饽”,到了山西后,当地乡亲们更习惯称它为 “花馍”,这小小的名称变化,也藏着技艺随地域流转的印记。

李老师向促进团分享了他的非遗传承心得:“要让千年花馍活在当下,必须与时俱进。”他创新打造的“哪吒闹海”系列,将传统面塑与现代动漫完美结合。谈及传承困境,他表示:“复杂作品需数日雕琢,但年轻人更追求即时收益。”为此,他开创“非遗+”模式:开展文旅体验项目、举办公益培训,更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加入传承队伍。

动手实践:面团里的学问

花馍之美,不仅在于造型的巧夺天工,更在于制作过程中近乎苛刻的匠心与时间的沉淀。李老师首先向促进团揭示了这门技艺的精髓:从需提前一天蒸制的“调面”基础,到长达12小时让面筋舒展的“醒发”阶段;从千揉百转的手工揉面技法,到“毫厘不差”的造型禁忌——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能让寻常面团幻化为艺术珍品。

带着这份认知,促进团成员们开始了期待已久的实践。揉捏、塑形、剪切、拼接,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挑战。促进团成员们专注地模仿着老师的手法,努力将手中的面团塑造成心中所想。经过一番努力,形态各异的作品逐渐成形:有昂首奋蹄、象征进取精神的骏马;也有层叠绽放、传递美好祝福的玫瑰花。大家在亲手铸就的作品里表露出满满的成就感,每一寸细节都晕染着创造的喜悦与自由。

这次非遗探访之旅,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千年花馍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在揉捏面团的过程中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脉动。从李佳老师坚守的身影中,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当传统技艺遇见青春创意,当匠心精神碰撞时代思维,花馍这门古老艺术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这份跨越千年的匠心传承,必将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续写新的篇章,让非遗之花永远绽放在时代的土壤里。

(撰稿晓旋 史玉洁 供稿上河书院 摄影:杨栋樑 张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