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静,女,汉族,2002年12月出生,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人,食品与环境学院园林2002班(三达书院)学生。在大学生艺术团话剧团三年,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最终的游刃有余,闫晓静凭着自己对表演的热爱与努力,通过对角色的钻研琢磨找到了正确的表演方法,成为真正的“繁漪”。这让她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体验。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大学,我觉得那就是:始于繁漪,终于繁漪。
膨胀的繁漪
高中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表演,曾参加过班里的情景剧表演,那时心里就有了一个演员梦。进入信院,看到话剧团在纳新,于是毫不犹豫地填表报了名。
入团面试并不难,难的是一个学期后,有一个对全体人员的业务考试。考过了,才能作为正式团员。为了顺利过关,我偷了个懒,选择了中学课文《雷雨》中“繁漪”作为应试角色,因为这样就不用再花工夫去做理解人物的工作。
我不知这种做法有没有效果,所以上台前一直有种没有磨好刀便要上战场的感觉,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浑身紧张得就像拉满了弓的弦。我一边喘气,一边心里默默地给自己加油。
除了紧张,考试表演的细节我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只觉得匆匆忙忙地开始,也匆匆忙忙地结束,完全没有什么让自己满意的地方。走下台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七上八下,一直想着:完蛋了,就这种表演水平,会不会是最低分?然而,点评时,老师一开口,就让我目瞪口呆:“晓静演得不错啊,人物拿捏得十分准确,是我心中的那个繁漪!”这让我感觉,也许之前是紧张过度了,我的水平还是不错的。于是就有一些飘飘然,也不再去关注其他人的表演,坐在座位上,整个人就像膨胀了的气球一样,冥冥之中,仿佛还听到有人在说:“闫晓静,你咋那么优秀呢?” 那时,我心里热情似火,开始坚定信心,一定要在戏剧这条路上走下去!我根本不会想到,这种热情让我烧得有点忘乎所以,很快就尝到了苦头。
很快,我们迎来了第九届校园戏剧节,剧团的演出剧目是《荠草》。由于考核时给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我接到了出演一名阔太太的任务。对于这次演出,我是既紧张又期待。紧张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在观众面前亮相,期待是我希望能像之前期末考核一样,交出一份令大家满意的答卷。有了自信的加持,彩排时我显得很轻松。“晓静,你觉得这次你能演好吗?”面对大家的疑问,我轻快地回答:“轻松点,不就一场戏吗?”
正式演出轮到我上场了。我深呼一口气,挺直身子,内心深处不断提醒自己:“阔太太是那种张扬的、飞扬跋扈的类型,我只要放开点就可以了。”我觉得演出很顺利,走下舞台还沉浸在得意之中。回想着舞台上的一切,包括熟练的台词、自我感觉良好的肢体语言、结束时观众的掌声,我觉得就像机器一样,只不过把台下排练了无数遍的动作在舞台上重新演示了一遍。如此流畅,怎么会不成功?一想到这,我脸上就情不自禁地扬起笑容,等待着老师开会时的表扬。
然而,等到复盘的那一刻,我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了。老师面无表情当着众人对着我说:“你演地太浮夸了,提醒过你多少次,要那种由内而外的感觉……”我感觉这话像一道天雷一样劈在了我身上,震得我脑袋嗡嗡作响,后面老师再说什么,我根本听不清了
那几天,我脑子中一直回想着那句“你演得太浮夸了”,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没了任何意义,排练也心不在焉。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椅子上沉默。想想自己的表演,再想想自己之前的得意与自信,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可笑。我反复回想老师演出之前的叮嘱,隐隐有些后悔,要是认真钻研一下人物就好了。
先饿自己一天
很快,我的异常被话剧团团长,也是一位学长察觉到。他悄悄找到我问:“晓静,你这几天怎么了?想啥呢?”终于有人来关心我了,那一刻,我的鼻尖发酸,泪水差点忍不住落下来。
“刚开始时我发现一上台就紧张,为了克服就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终于把表演形成了肌肉记忆。可老师说我只是在表演人物,而并不是真正的人物再现,没有真情流动,只是在学相似的动作。”我低头盯着地板,一句又一句,断断续续地把自己的委屈倾倒了出来。我倾诉完,似乎等了片刻,耳边才传来团长温和的声音:“紧张是正常现象,不要过度焦虑。我们在表演时都要提前去理解角色,了解他的各种背景、性格及环境,这样才更真实和生动。只有理解了角色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融入角色。”
听着学长轻轻的话语,在演出后我一直激荡的内心竟然慢慢地平静下来:“可我并没有真情流露怎么办?”“在阅读与生活中,你要代入她,而并不是从读者的角度了解她,你要想着你并不是闫晓静,而是真正的‘她’,目标是情景再现。来,我来带你走一遍。”于是学长带着我边走边说台词,再走再说,引导我走进情景。慢慢地,我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原来,真正地走进角色是这样一种感觉,我恍然大悟。
不久我们迎来了自由音乐节。虽然这次我们的演出没有戏剧节那么盛大,但我却做了十足的准备。这场演出中,我饰演的是一个因为减肥几天没有好好吃饭,突然暴吃暴饮的人物。拿到这个角色,我一直在想,怎么演出“暴吃暴饮”时的那种状态?我琢磨了很长时间,设计了许多饿极了状况下的肢体动作,可是,总觉得这些动作过于刻意和矫情。
为了与角色更加贴近,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演出前一天不吃饭,先去体味饥饿的感觉。朋友们对我的这个举动感到不可思议,劝我道:“别吃太饱就行,多少吃点,别饿着。”我婉拒了她们的好心,面对她们的不理解,只说了两个字:“值得!”
果然,演出结束后,通过现场观众的反应,我觉得效果很好。通过这一次演出,我找到了一个表演的新方法:情境代入法。
演出结束后,我开始深入剖析并思考这两次演出时我的前后状态。戏剧节的那次表演,我多少带着点自负,认为自己足够优秀,没有做到对人物的充分理解;音乐节这次,因为前一次的失败,我更细心谨慎,做足了准备。
那一刻,我彻底醒悟。成功来源于自信,自信来源于努力!
痛苦着繁漪的痛苦
音乐节后,我又迎来了话剧团专场演出,演出的剧目正是《雷雨》。在挑选繁漪这个角色的演员时,我站在老师面前,坚定地说道:“让我来!”
与之前期末考核不同的是,这次需要完整地演出整部话剧,而不是其中的一段。这让演出的难度大大提升。大段大段的台词,让我沉下心钻研了很久。我反复琢磨剧本,甚至连同对手的台词都进行了仔细分析。朋友看到我在背对手演员的台词,忍不住问我:“为什么你还要背其他演员的台词?”我笑了笑:“我要做到把所有人物的台词都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我才能hold住在场上可能出现的一切意外。”
在准备过程中,我也从网上找来《雷雨》的话剧演出来学习观摩。用“情境代入法”,我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将自己想象成繁漪。
终于,到了正式的演出。我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我真正成为了“繁漪”!那个知书达理、对生活有追求,渴望被人尊重的繁漪;那个被时代和社会当作牺牲品的繁漪;那个抑郁而乖戾、极端而尖锐的繁漪。我为她孤寂而悲惨的结局感到绝望与苦闷,我在那样的无奈中感觉自己的心也在隐隐作痛。
演完的那一刻,我与其他演员们一起站在舞台上致谢。听到台下观众席响起的雷鸣般的掌声,看到老师在台下脸上扬起的欣慰笑容,我眼眶湿润了,激动的泪夺目而出。我终于做到了与角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我知道,在话剧的舞台上,我重生了。
如今,大四在望。回顾大学三年,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话剧对我的意义,它改变了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光有喜爱还不够,更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艰苦卓绝的努力。面对即将开始的考研征程,我觉得只要能用历练“繁漪”的热爱与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我就相信我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