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我与书院的故事/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我与书院的故事 > 正文

孟皓楠:从“不靠谱”中磨出200篇

发布日期:2023-11-30 浏览量:

孟皓楠,男,2003年6月出生,山西晋中人,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102班学生。孟皓楠在信院参加了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他在一篇篇稿件撰写和组织参与活动当中,从“半吊子”、“不靠谱”,最终“磨”出了200多篇精品。

2021年秋,我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推着心爱的电竞椅走进了校园。人生地不熟,东西又多,我一边打听一边往宿舍走,热得汗流浃背!就在这时,两个穿着红马甲的学姐主动问我:“同学,需要帮忙吗?你要去什么书院啊?怎么还带了椅子过来,我帮你推吧……”性格本就内向的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了自己的宿舍,行李就被学姐们抢了过去。

这样的画面,是绝大多数新生入校报到都会遇到的场景。可你却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场景,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

“半吊子”干事

入校报到那天,我木讷地跟在学姐们身后,看到阳光洒下来,照得她们背上“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字样格外耀眼。我边走边盯着这几个字,才意识到,原来志愿者并不只是奔走在抗洪救灾一线、逆向前行在抗疫战场、关怀帮助留守儿童的高大上的存在,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接受了“青联”的帮助,让我对这个组织好感倍增。所以后来社团招新时,一眼看到“青联”的招牌,我立即报了名。

很快,“青联”组织了首场见面会,我接到了自己的第一项任务,为见面会写一篇稿件。

在自我介绍时,我被叫起来第一个发言。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紧张得脸红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说啥呀,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办怎么办!”我虽然站了起来,但脑袋一片空白,胳膊和腿一直在抖,根本不受控制。

为了不让握着话筒的右手哆嗦得让人看出来,我用左手把住了右胳膊的手肘,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机构教师,还是倍儿严肃的那种。而为了遮掩腿部的抖动,我干脆让身体左右小幅摇晃。

“我叫孟皓楠,是今年的大一新生,对于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我的感受就是大家是一群乐于助人的人……”虽然结结巴巴,但我还是讲出了学姐帮我搬行李的故事。事后,老师问我,“怎么感觉你有点‘半吊子’?左摇右晃的,就像讲脱口秀的演员。”我尴尬地笑了笑——都是紧张惹的祸,还给老师留下了这么差的印象。

我注意到,团委老师赵乐发言时完全不同。她不仅身体舒展自如,而且说话的时候,很有亲和力,逻辑性也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分享的志愿服务经历中,有一个关于村里八位孤寡老人在一年时间里全部离世的情节,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那一刻,我明白了,青联的工作,不仅仅是帮助他人,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一种爱的传递。

见面会后,我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写下了我的第一篇关于青联的文章。文稿足足两千字,描述了这次见面会的情况和我的感受。当我把稿子交到部长手里,部长看完竟然没有改动,还夸我写得不错。这让我很是激动与兴奋,这种被认可和肯定的感觉,让我觉得走路脚下都是轻飘飘的。

由此,我开启了在“青联”的写作之旅。

“不靠谱”的专访

成为了青联宣传部的干事后,我的主要任务就一个字——写!

由于经常出没于各种活动的现场,所以,程式化的会议类稿件也算是磨出了一些套路。但这种语言的单一重复,总让我觉得难成大器,学长和老师就鼓励我多看一些优秀的作品,分析人家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然后多写多练。

然而,还没等我学会,大一寒假刚过,一个人物专访任务突然落到了我头上——采访支援新疆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崇媛学姐。当时王崇媛学姐已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党委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而我只是一个“小卡拉米”,这事儿能成吗?我总觉得不靠谱。一个初出茅庐的大一新生,对采访可以说一窍不通,却要单独执行人物专访任务,我感到压力山大。

微信自我介绍时,听说我才大一,我明显感觉到了学姐的情绪变化:“大一就写人物稿,挺有难度的。”为了让她放心,我着胆子打包票:“没问题,我后面还有部长撑着呢。”

虽然有点心虚,但接受了任务,我觉得就要尽全力去完成。

没想到,我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不是如何采访,而是时间差。因为新疆和山西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我们的交流一直保持着时断时续的节奏——我中午发消息的时候,正是她上午的工作时间;她中午休息回消息,我又开始下午课了。

第二个困难是不知要采什么。憋了半天,我干脆就和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没想到,正是这种放下了任务、表现随意的采访形式,让我们两个都放下了紧张的心理。

我记得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是“吐槽”。有一天,我学姐说,自己最近又写了好多篇新闻稿,现在还在加班,可能要到凌晨。学姐当时也没休息,正在通宵准备一场活动的启动资料。于是,我俩就开启了“吐槽”模式。从新疆的环境到工作内容,从支边信念到情系新疆,四五天下来,我们就好像是线上相识很久的伙伴,无话不谈。

收集的素材差不多了,我竟感觉无从下笔,从哪儿写起呢?

反复梳理了材料,我发现,学姐曾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正是因为参加了许多的志愿活动,深知志愿服务的意义,她才有了这趟西部志愿之行。瞬间,我就有了框架结构——从志愿服务写起!

想到人们喜欢曲折离奇的情节,总要写出点困难来,才能吸引大家的兴趣,我就想从她的经历中找困难找曲折,但她自己总说自己挺普通的,真的没有什么可写的地方。

真的没有“槽点”吗?我又想起了那次吐槽。表面上,她在吐槽主办方时间安排不合理,但从准备启动资料、布置场地再到维护秩序,整个流程,她都坚持下来做得很好,还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我一下子有了灵感:这些背后,一定有她克服困难的努力!

半个多月后,一篇令我自己感觉到还算满意的稿件终于出来了。

让我骄傲的是,稿件交上后,部长只重新拟了一个标题——“我为疆来,也为将来”,其他的几乎一字未改。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有了与陌生人交流的勇气,更明白了采访的要义: 一定要寻找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

“磨”出来的精品

后来,随着我发表的稿件越来越多,经常有同学来问我:“你写了这么多稿,一定有什么写作的诀窍吧?”

“有什么诀窍吗?”我也会经常问自己。也许有,但更多的可能是格式上的规律。我觉得,说句比较“装”的话,要写出一篇完整的、能过审的稿件,估计只能用一句话概括:无他惟手熟尔。

两年来,从传统会议稿、活动稿,到微信推文、人物通讯,我主笔并发布的稿件已超200篇。而让我感受最深、成长最快的,要数大二时候写推文的经历——那真是一篇篇地“磨”啊。

一开始写推文,我还是挺有自信的,毕竟,新闻稿已经训练了一年。我想当然地把新闻稿的每一个大段都拆解成了几十到一百字的小段,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就这么写写改改,一直到了凌晨4点半。当我把所谓的推文发给部长时,部长有点哭笑不得:“这怎么看也还是新闻稿呀,太严肃了,格式也不对,你得多看看官方公众号发的推文,多写多练才行。”

虽然有些沮丧,但我并没有气馁。趁着放暑假,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参加完就写推文,一篇一篇地写,一次次地打回来,一遍遍地改。我心里暗暗发誓,利用这个暑假,一定要把自己练出来!

八月的一天,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晋阳湖•数字发展经济峰会”。在会场,我一边观察体验,一边记录整理。休息时间,我翻看学校的信院青年公众号,突然明白,推文在文段上和新闻稿最大的区别就是,语句很简短,大都是一句话的小短句;标题喜欢用一些有冲击力的词句,吸引注意力;在用词上,常常包含一些时下的热词、热梗……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当天我就把这些理解用在了写作上,用“1320小时!我校33名志愿者助力晋阳湖•数字发展经济峰会”为标题,写了一篇推文。推文以自我感受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志愿者们现场的精神风貌:“身姿挺拔,目光坚定,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他们以微笑致敬峰会,以行动诠释志愿精神,以坚守书写奋斗青春”。

稿件顺利发布,让我更加明确,什么经验,什么方法,必须要靠自己去总结,去体悟。什么事情要做好,都必须有自己的思考。

久而久之,我就习惯了思考与琢磨,这也被用在推文以外的很多方面。比如干事很发愁写的领导讲话稿,我琢磨出的方法就是录音,而且录音设备一定要靠近发言人或者扩音器。这样不仅不会遗漏领导的讲话重点,而且随时可查,成为我撰写新闻稿的得力助手。后来,我还把它传授给了下一批干事。现在,但凡有领导讲话,你一定会看到我们的干事齐刷刷拿出手机,打开录音设备。

回望在信院“青联”两年的写作经历,我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总结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如果说,信院是一座瓷窑,那我就是经青联真火淬炼过的,即将烧制出窑的一件越来越完美的瓷器,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上一篇:图说信院(2)

下一篇:图说信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