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我与书院的故事/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我与书院的故事 > 正文

杨林:承认自己不优秀

发布日期:2025-03-07 浏览量:

杨林,女,2003年生,辽宁人,大数据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升本)2403班箕城书院学生。经历了一次次比赛的失败,杨林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如何努力,自己可能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这并不妨碍自己的努力,不妨碍自己在努力中享受过程,享受自我的表达。

首次比赛搞砸了

来到信院后,我迫不及待地报名了多个社团,希望在这里找到真正的提升机会。我感觉这里与我过去的专科不一样,活动更加丰富,设备也更加齐全——说唱社的排练室配备了专业的音响,滑板社的场地宽敞平整,作家班的读书角安静舒适——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

我自小喜欢音乐,一直渴望能在舞台上表现得与众不同,获得认可。

如我所愿,很快,我迎来了在信院的第一个大型比赛——第十五届“ONE有引力”校园歌手大赛。

选拔的时候,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选手齐聚一堂,每个人都摩拳擦掌,准备一展歌喉。我尽管有过在酒吧驻场的经历,也参加过不少比赛,但那些舞台规模都比较小,氛围也没这么严肃。我看着台下的观众整整齐齐地坐着,眼睛紧紧盯着舞台,紧张感“唰”地就涌了上来。

我硬着头皮顺利唱完了自己熟悉的曲目,通过了海选,但却有一点遗憾,觉得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我内心满充满了对下一轮的期待,精心挑选了魏如萱的《I Will Be Fine》。这首歌节奏轻快活泼,尤其是副歌的旋律特别出彩,我想,如果能把它完美展现出来,一定能显示出我的水平,通过本轮选拔。

为了让自己放松,我还故作不在意地对室友们说,就是出来玩玩儿,开心就好。但在后台等待时,我看到选手们陆续登场,听着一个个嘹亮的嗓音、充满激情的演绎,心里不禁打起鼓来,一个念头不自觉地冒出来: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总不能两轮就结束吧?那多让人不甘心啊。越这样想,我心里越是七上八下。

轮到我上台了!我暗暗叮嘱自己一定要放松,放松,再放松!我站好位置,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开始的旋律上。一切似乎都还不错,发挥还稳定,我不自觉地瞄了一眼台下,看到评委老师正襟危坐,一瞬间,我似乎感觉到他们手中的打分表仿佛带着无形的压力。这种感觉一下子打乱了我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情。恰好这时,副歌的旋律响起。这几秒最能出彩,可也是最难。在紧张的情绪中,我竟然下意识避开了高音转调!这一避,不仅没有能展现出高潮与精彩,更是直接打乱了节奏,导致了结尾慢了半拍。

我不知怎么把整支曲子唱下来的,但结束时,我心里却非常清楚:完了,我不会再有晋级的机会了。

赛后那几天,我一直沉浸在失落和遗憾中,心中不断地想:如果不是多看那一眼,也许就不会那么紧张,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我要证明自己

不久,“达人秀”比赛的消息传来,我心里又开始躁动,不甘心上次的表现,想要证明自己的想法又冒了出来。

这次我又选了一首高难度歌曲——《恰好》。我的想法是,这首歌的转音段落密集,正对应着歌手大赛中的短板,虽然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但对别人来讲也不容易,选的人肯定少。如果我能发挥好了,怎么着都能拿个不错的成绩。

为了万无一失,赛前,我反复练习,跟着原唱音频,仔细琢磨每一个音符和每一处停顿,努力唱出流畅自然的感觉。但真唱起来,我才发现了大问题——我的嗓音条件有些“偏科”,中低音比较醇厚,高音却略显单薄。这首歌里有好几处高音段落,我唱起来有些吃力,练习时问题不断,有时转得生硬,有时怎么都冲不上去,达不到原唱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这时我才意识到,选歌时自己太过自信了。

但我不想就这样放弃,我告诉自己:勤能补拙,只要练得够多,总能一次比一次好!于是,每天我都在排练室里泡上几个小时,用手机录下每一次尝试,对比原唱调整气息和音准,希望能有所改善。

转眼到了比赛这天。我站在舞台上,当聚光灯突然亮起,我清晰地感受到后背渗出了汗水。听着前奏开始,我手指紧紧扣住了话筒。当唱到第一个转音时,我心里不受控制地又开始犯怵,声音明显透出一种滞涩。更要命的是,还没等我完全缓过神,下一处转音又接踵而至,连续而来的挑战让我有些应接不暇。

走下舞台,我脚步沉重,满脑子都是刚才演唱时那些问题——本想着出奇制胜,没想到,又露了怯。

很自然,我与晋级机会失之交臂。好在仅仅差了一个名次,还有一场复活赛的机会。

看着身边实力强劲的对手,我心里一阵一阵地发慌,复活赛该怎么表现呢?能拿到前几名吗?无数个自我怀疑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甚至有一瞬间我想要放弃,觉得自己无法与别人抗衡。可回想起在排练室练习的每个夜晚,内心深处又有些不甘。

我着大家脸上都透出的紧张情况,不知怎的,心里一松:再差还能差哪去?我暗暗安慰自己:我来参加比赛,不就是因为热爱唱歌吗?一开始不就是想着站在舞台上,把喜欢的歌曲唱给大家听吗?现在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啊!现在还有一次机会,再表现一次就好。再说,反正大家都在紧张,自己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总想着要证明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被外在的东西束缚住手脚,自然很难发挥出水平了。

于是,我决定干脆抛开种种顾虑,放手去唱一次,管它什么名次奖项。

我没像之前那样反复纠结,直接选择了一首自己最想唱的歌曲——《野子》。抱着“反正就这样了”的心态,我再次站上了舞台。当音乐声响起时,我觉得心情出奇地平静。演唱时,我全情投入,像是一头扎进了音乐的世界,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了其中。我完全没有再考虑什么高音技巧,能唱到多高就多高,不再难为自己。

歌曲结束,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感到一阵轻松和释然。我觉得,我发挥得很稳定。

果然,很快,主持人就高声宣布我成功复活,晋级决赛!

名次不重要了

到决赛的准备时间,我的心态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能加决赛就已经是意外的收获,所以决赛的名次已经不重要了。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尽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挑的是一首融合民族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这首歌旋律独特,音域跨度大,老实说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但我还没尝试过这样的风格,我要把每次登台都当成自我表达的机会,享受用歌声释放能量的畅快。

决赛可以邀请嘉宾助演,我需要组建一支包含民乐元素的乐队,于是就四处拉人——音乐社有个民乐爱好者,特别擅长吹唢呐,我向他发出邀请;曾在一次校园活动中结识过一位打击乐手,他那出色的节奏感和舞台表现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时间联系他,把他拉入了我的乐队……

由于团队成员课程时间交错,每天仅能凑出一小时合练。我提前将分谱和编曲思路整理成文档,标注了每一段唢呐与鼓点的衔接节点。即便如此,初次合练仍像“各唱各的戏”——鼓点快了半拍,唢呐声压盖人声,我的音准也在混乱中偏移。那几天,我满脑子都是旋律和表演的细节,连吃饭时都在用筷子敲打桌面模拟节拍。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决赛当天,我穿着自己搭配的民族风服饰,脸上的妆容也特意浓艳了一些。我告诉自己,要把这一次演出当成独一无二的闪耀时刻,不必考虑什么结果。

前奏响起来,熟悉的旋律一出来,团队默契逐渐苏醒:鼓点稳扎稳打,唢呐在副歌部分迸发出穿云裂石的气势。轮到我唱高音了,我也毫不心慌——以前总担心唱不好,这次索性想着放开了唱。我越唱越有劲,什么都抛到了脑后。

等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掌声、欢呼声雷动。我长舒一口气,欣慰与自豪涌上心头。

虽然,这次的决赛成绩并不理想,只是第五名,但我依然很满足,因为我知道我尽力了,我也享受了舞台,享受了整个的努力过程。

在复盘录像时,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完全不是歌唱水平的提升,而是一种心态由外到内的变化。一开始,我太过于想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经历过了一次次的挫折,我才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和精准的定位,才让自己有了一种平常心。原来,无论如何努力,自己可能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是。但,这并不妨碍自己的努力,不妨碍自己在努力中享受过程,享受自我的表达。舞台的真正奖励,从来不是输赢,而是唱歌时那份纯粹的快乐。我想,这才是我的最大收获,它是能够影响我一生的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