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河书院“院长π对论”首期活动如约启幕。在春意盎然的校园里,上河书院名誉院长、著名摄影艺术家张国田先生以“春天的影像”为主题,通过书院艺术空间规划、主题讲座、师生共膳交流三大维度,带领学子们开启一场沉浸式的艺术探索之旅。
鉴赏长廊,即将魔法变身
张国田院长首先对上河书院整体进行了考察,当走进上河书院一楼的艺术鉴赏长廊时,张院长看着悬挂的学生剪纸作品对学生的创意构思与技艺水平表示赞赏。在提到要对鉴赏长廊做改造时,张院长提出:可以以“空间叙事”理念阐释艺术装置的布局构想,要挖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青年视角作品,设置四季主题光影墙,走廊转角打造互动摄影角,从校园生活中收集学生们的摄影作品,进行逐级评选。同时遴选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让同学们更有动力的用镜头记录书院时光。


古村皱纹×现代光影:用镜头探秘乡村文明
上午10:00,主题讲座正式拉开帷幕。张国田院长以“摄影是一场行走的文化苦旅”开篇,将摄影创作比作“用光线书写文明的史诗”。他分享道,摄影的使命不仅是记录瞬间,更在于挖掘影像背后的文化根脉。他常驻足于古村落残破的砖雕门楼前——斑驳的纹样里藏着明清商帮的兴衰密码;镜头对准田间劳作的老人,褶皱的双手与犁沟纵横的土地同构,成为农耕文明的活态注解。“摄影人要像考古学家一样,在寻常场景中解读文明的断层与延续。”张院长强调,技术参数可以量化,但文化的敏感度需靠双脚丈量土地、用心感知历史。
“故乡是摄影人永远的精神底片。”张院长将镜头对准晋中大地数十年,用影像构建出一部动态的地方志。他以前沟村为例,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乡村影像,揭示现代化浪潮下传统生活的消逝与重生,在砖瓦窑洞与玻璃幕墙的碰撞中寻找文化延续的密码。在谈到平遥古城的国际摄影展时,张院长幽默表示:“去平遥古城别急着打卡!先跟晒辣椒的老太太唠两块钱的,她围裙颜色就是你照片的视觉锚点!”


灶台边的快门声:打破教育空间新边界
当快门声撞上擀面杖,取景框里蒸腾的不止是烟火气,还有院长暗藏的亿点点艺术心机!张院长与十余名学生代表围坐共膳,在轻松的氛围中延续艺术话题。餐桌上,师生从摄影创作聊到校园生活,从艺术理想到职业规划,笑声与讨论声交织。当有同学展示手机拍摄的“校园晨曦”时,张院长现场教学构图技巧,并笑言:“好作品不在设备贵贱,就像这些菜,食材平凡却饱含匠心”。


从鉴赏长廊的文化传承,到镜头下的光影叙事,再到共膳餐桌的烟火对话,艺术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浸润校园。张院长与学子们的互动,不仅传递了技艺与理念,更点燃了青年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当传统与现代碰撞、思想与实践交融,“π对论”的舞台正悄然播撒艺术的种子——它们终将在年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之花。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中。它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浸润着我们,点燃了我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让艺术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智能工程学院、青藤书院、郑子豪
共膳交流环节则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亲和力。在温馨的氛围中,我们与院长围坐在一起,畅谈艺术与生活。院长的幽默风趣和耐心指导,让我不再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他用“食材平凡却饱含匠心”来比喻好作品,让我明白艺术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可以成为艺术的素材。
——淬炼·国际商学院、箕城书院、王雯婷
(撰稿:李娅洁 杨栋樑 供稿:上河书院 摄影:翟向飞 郭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