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围炉夜话/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项工作 > 书院围炉夜话 > 正文

书院围炉夜话

书院围炉夜话第55期:文化的想象力

发布日期:2024-12-13 浏览量:

12月12日10:00—11:00,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名师课堂办公室、杏花书院共同开展的“书院围炉夜话(第55期):文化的想象力”活动于上河书院206举行。本期围炉夜话特别邀请了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他围绕文化的想象力这一主题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此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凯主持。

周志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系东亚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15)、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9)、河谷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20);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化素质教学部主任;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第三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关注虚拟现实、现实主义与声音政治等领域问题,发表包括SSCI、CSSCI在内的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翻译为英、日、韩发表,出版《寓言论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汪曾祺后期小说寓言研究》等著作多部。

周志强教授首先分享了对文化的想象力的理解。其一,想象力要遵循远距离原则。周教授强调,进行科学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阐释都需要想象力,想象力要迸发出来,就必须遵循远距离原则;其二,文化的想象力不仅是个人心智的能力,更是一场社会学的运动。美国学者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指出,人有特殊的想象力,能看到简单行为背后的波澜壮阔的运动;其三,文化的想象力是特殊时段指向当下经验的东西。以巴洛克艺术为例,中世纪末选出新的教皇,这会威胁宗教信仰,随着近代科学诞生,牛顿提出万有引力,此时旧信仰坍塌、新信仰未建立,人类陷入想象力恐慌,巴洛克风格由此产生。

接着,话题转向人工智能时代对文化想象力的机遇和挑战。周教授指出,人工智能问题复杂,如果给人工智能设置做梦程序,它可能会有特定感知力。通过诗人痖贤的诗被人工智能模仿的例子,说明人工智能的想象力是数据的想象力,受限于已知信息,但它也可能因数据阅读力而超乎想象,知晓比人类更多的信息,然而其创造是幽灵化的,缺乏生活经验和历史根源,这是致命缺陷。

在听完周教授的精彩分享后,现场的同学们积极和周教授进行了互动。有同学请教网络文学创作如何避免落入俗套,周教授表示,这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写网络文学可以增加经验,可以收集特定领域材料,注重写作节奏,学会下钩子,让故事非同寻常。

还有同学请教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想象力,周教授认为中国人的想象力具有中国特色,更喜欢在生活当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活动落下了帷幕。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今日所汲取的关于文化想象力的精髓学以致用,也期待着未来能在更多期的“围炉夜话”活动中,持续拓展思维边界,碰撞出更多绚烂的思想火花。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