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围炉夜话/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项工作 > 书院围炉夜话 > 正文

书院围炉夜话

书院围炉夜话第48期: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挑战与未来

发布日期:2024-10-11 浏览量: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持续提升,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国文学如何走好“出国游学”这一步,使文化在不失神形的基础上完成国际圈粉显得至关重要。10月10日16:00,商务英语学院携手青藤书院开展第48期书院围炉夜话,此次活动由商务英语学院院长葛晓晶主持,特邀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与我校热爱中国文学的师生一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民意贯穿文学常态化

民心相通,文学为桥。文学作为一种直击心灵的情感力量,与民心相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文学以直击心灵的情感力量在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持续提升,特别是科幻文学、儿童文学、谍战文学、民族文学、网络文学的受众群体由国内转变为国外,想让更多人去主动接受中国文学,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胡安江教授讲道:“我们很难给文化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其原因是它存在于多个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当中,而理解文化的关键,就是将其放在一个具体的文化语境当中与不同的民意产生交汇点来认知”。其中《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企鹅从书等实例,是我们对本土文化自信的全新呈现。当然,这一自信也使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研究成为近年来一个新兴热门研究领域。

外译文学 成为文学传播的“点睛”

中国文学在国际传播中,一定绕不开“翻译”的话题。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学的翻译,与其说是在翻译“文学”,毋宁说是在翻译“中国”。如何让文学回归文学的“正途”,或许是我们在文学“走出去”进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好的翻译作品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就像面对“一轮皎洁的月亮”和“黑色的太阳”,翻译的目的在于推动交流,让外国人真正的感觉到中文到底有多美,还是得产生兴趣后主动地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胡安江教授说道:“中国文学传播强调要传承中国性,也要去挖掘一些世界性的元素,用共性的方式讲个性、用别人听的懂的方式讲中国文学”。致力于在民族彰显民族性的同时,再深度融合世界性的元素,让中国的文学作品不再“独美”。当外国人真正走进来,了解、使用、传播中国文学时,每一个人都是传播者。

文学与科技碰撞的曲折面

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中,有师生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的伦理问题展开提问,胡教授强调:“文学翻译现如今正向数字化和技术化转向,同时也具备了市场化、国际化、职业化这些特征,我们作为机械和设备的使用者,不要一味地惊呼“狼来了”,要勇敢地与人工智能共舞,大学生和外语研究的老师、学者们要提升自己在数字化、技术化的使用,种种翻译技术、软件、平台只能帮助我们解决60%的问题,剩下的40%任然需要译后处理,所以说译后编辑工作决定了翻译作品的底色。

中国当代文学虽在国际传播上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其由初入转向成熟已是大趋所向。我们作为中华文化新一代传承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自信的展现在国际大舞台上,书写那浪漫的中国好故事。

学生有话说:

“通过胡教授的讲解,让我清晰地认识了中国文学现今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和问题,更好的了解应该如何去做好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在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同时,在保留中华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用世界性的话语表达和传递,先让文化‘走出去’,再散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芳香。”

——英语(专升本)2412 班 安治欣

“在时代与媒体融合大趋势的情况下,文学翻译与出版要将读者作为重要考量,中国文学的外译工作要做好外国读者的调研与考察,同时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让文学‘走出去’让世界‘走进来’,让中国文学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走的更稳、更远。”

——数媒2403班 师绘闻

撰稿:刘 俊 供稿:青藤书院 摄影:王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