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纂刻就是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培养信院学子能够自觉肩负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11月13日15:00无边书院携手艺术传媒学院在共享协作大厅举办“逃出边框约束 篆刻非遗文化”活动,了解其历史渊源,让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纂刻艺术。

范钱江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篆刻的悠久历史
守护经典 传承文化
纂刻是一门艺术,传承经典是每位信院学子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艺术传媒学院范钱江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篆刻的悠久历史,它是书法和镌刻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不同的印章有不同的名字:人名章、斋馆章、闲章、肖形章。一个完整的印章叫做单章,两个的就叫对章,一个套一个的就叫套章。我国对篆刻艺术的欣赏,已经涉及到了印章艺术的实质。同学们在惊叹篆刻悠久历史的同时,也纷纷表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赞叹之情,自豪之感。

范钱江老师讲述篆刻的方法以及刻刀的使用与安全问题
专心致志 下笔如神
自主实践,体验传统。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刻章。范钱江老师将同学们三人一组分开,并向同学们讲述篆刻的方法,以及刻刀的使用与安全问题。同学们将刻章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选好纹样开始制作,他们用毛笔临摹印稿,选择合适的字体和章法,将它与油泥四角相固定,用干净毛笔醮清水,润湿印稿纸,使纸与石相贴,最后,使用刻刀进行雕刻。此次活动,让同学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种“责任力”的体现。学生们既可以体验到纂刻的魅力,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还可以让这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在校园中传承……

同学们认真刻章
了解非遗传播自信
范钱江老师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应努力成为时代经典的践行者与传承人。”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纂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伴侣”,诗、书、画、印已经成为中国书画的“四绝”。这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过程,让同学们更深的感受非遗,了解非遗魅力所在,并加以传承。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文化自信是中国精神的文化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篆刻艺术,信院学子更有责任秉承传统,将篆刻艺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的传承由我们传承,我作为新时代青年会努力的增强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自己的文化自信。”
——参加者:马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