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倚窗,书在前,蹙眉深思,低眉弄墨笑逐颜。读书,是永恒的追求,即使疫情期间,隔居在家,也不能阻挡同学们提升自我,学习思辨的脚步。3月27日14:00,箕城书院开展了线上阅读战疫“书香涵泳·润泽心灵”书式生活第四期。本期活动邀请了创意写作学院的王慧敏老师以直播的形式,在线上与大家互动交流,进一步促进思与辨的融合。

图一
一本书,可以是一座指路灯塔,带领旅人,穿过阴霾,走近黎明。诺贝尔奖得主加缪的《鼠疫》,与时下的新冠疫情十分贴切,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封城、隔离、战疫与时下新冠疫情如出一辙。联系当今,里厄医生正代表着那些奋战在疫情前线坚守岗位、不断抗争的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逆行出征,不惧生死,春暖花开日,凯旋惜别时。正如杨思嘉同学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在风雨中凝聚民族的力量,幸得有你们,今日中国山河无恙。谢谢你们为中国拼过命!”

图二
本期活动以“以爱之名”作为主题,同学们每天定时分享打动自己的一句话或者人物故事,饭前茶后,QQ群便成了同学们交流的主阵地,大家在群中积极讨论阅读感悟。李耀同学通过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在年少时都会经历一次叛逆期,不想上学,不想干任何事,但是过了叛逆期,我们又发现,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接受的美好事物,比如亲情、友情、风景等”;王娇娇同学则在阅读《挪威的森林》后说到: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维的话却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说的谎话却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给我们的压迫却多了,对事情单纯的看法也渐渐变少了,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做好真实的自己才能不惧“孤独”,大家都对她的观点表示了赞同。最后,王老师对“爱”的字形演变进行了介绍并为大家详尽的解释“爱”,还对部分同学的一些独特见解进行了点评,并鼓励大家:爱的形式多样,但不论是哪种表现方式,都无好坏之分,都是爱,希望大家都守住本真,不要随波逐流。

图三
孤独是不可避免却又无可奈何的,读完《挪威的森林》我体会到的是:在长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明白并融入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一些,适应一些,虽然其中有很多我们是不愿做的,甚至不得不违心去做的。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做好真实的自己才能不惧“孤独”。
——国贸1802班 王娇娇
《围城》真正的魅力就是通过方鸿渐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承认的社会环境。钱钟书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悲哀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能被世俗和眼光所左右,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拼搏奋斗,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气馁要勇于克服它,努力争取,不能像方鸿渐一样成为社会的附庸。
——会计1609班 董昊迪

图四
梦里依稀,书香逸散,心境归晚,梦里书墨相竞欢。阅读,将生活中无聊的辰光转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是一辈子的事业,不分年龄、地点,愿书香箕城,可随你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