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古建看山西,马蹄声中听蒙古。内蒙古与山西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历史上往来密切,走西口、万里茶道成为联系两地文化和经贸交流的纽带;近年来,两省区在各个领域互通往来,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游客互访人数稳步增加。为探索山西与内蒙古的渊源并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晋蒙之交,5月9日19:00,三达书院邀请通识教育部张亚杰老师于线上举办活“九”见系列活动,与同学们一起感受其中的奥秘。

内蒙古更像是山西人的第二故乡?“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的山西,是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是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有底蕴深厚的草原文化、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如诗如画的美景,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物产资源……”张老师首先向大家这样讲解到山西与内蒙古的渊源。不仅如此,在一些内蒙古的老城区,许多街道都遗留着山西味。这并非是巧合,呼市把地缘近亲大同市不少街道名都来个移花接木,如太平街、大什字、四眼井巷、城隍庙街等街道名字融入山西味。

纵古观今,学习历史之浩荡。翻阅史料可知,从清朝中期到民国初期,内蒙古中部的很多地方都是属于山西的,包括今天的包头、呼和浩特、集宁等地区。清代的山西比如今要大的很多,那么,这些地方因何划到山西,又因何回归内蒙古呢?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山西人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展开交流与探讨,纷纷开麦分享意见,发表观点,有的说是为了方便管理,有的说是为了一方的财富……最后,张老师做出了总结:“总的来说,内蒙古中部的归绥地区与山西合并,是为了方便民政上的管理,以及经济上的发展。归绥地区与山西的分离,完全是北洋军阀与同盟会斗争的结果。在此间的数百年中,大量山西人移民、开发该地区,从而改变了该区的人口、民族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日后的历史进程。”让同学们对地区划分及其产生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毗邻省区景不同,三晋吹来草原风。如今,蒙晋两地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在经济合作、文旅开发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相连、地缘相近、来往密切、经济相融的蒙晋两地人民,必将让友谊之花更加灿烂。参加活动的赵亚楠同学表示:“通过参与本次活动,我不仅了解到山西与内蒙古的古今历史,更了解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意义。正如拔河一样,重在力量的积聚,重在拼搏的过程,重在团结的精神。‘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今天的我们更应多加学习祖国的城市发展史,努力提升自我,不断积聚自己的力量,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群山连亘路悠长,满目翠微花草香,肥壮牛羊随处跑,山河锦绣似画廊。山西与内蒙古这朵友谊之花,穿越时间长河延续至今,在当下,两省联动发展的背景下,更需要守望相助,共同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而这都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续。今后,希望同学们都能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在两省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披荆斩棘、逆流而上,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