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至,继承传统。为了增强异科班级的凝聚力,让同学们感受来自异科大家庭的温暖,12月22日,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无边书院异科导师董英俊老师、弓思敏老师、张彩虹老师带领异科云上举办了“包饺子,连情谊”的活动,在浓浓的家文化中,远程感受异科导师的爱意。
冬至到 饺子连连看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这一天,全国人民都要吃饺子,“以防天冷冻耳朵”,几位异科导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冬至的来历,了解了冬至的文化。



厨房时 饺子做做瞧
12月22日10:00,董英俊老师在视频会议为大家讲述了本次活动内容及意义,并宣布活动开始,董老师拿出擀面杖和面团,揉面、切块,擀皮,十分流畅的动作,同学们也跃跃欲试,便开始大显身手了!掺水和面、埋头擀皮、动手包饺子,虽然有奇奇怪怪的饺子产生,但是每个人双手创造的成果,同时更体现了各个地方的不同风俗和饺子样式。大家互相学习着包饺子的技巧,也唠开了家常。每组同学别出心裁地包着饺子并设计成各种形状,有精致小巧的柳叶饺,有饱满圆滑的大麦粒饺,有个大饱满的东北饺,异科学子与老师一同分享着感悟,并讲述着家乡的传统文化。




餐桌前 饺子炫炫美
同学们在包完饺子后,感想颇多。不仅是包出了精致的饺子,还了解了饺子文化,同时也悟出了其中深刻的寓意:饺子由皮和馅组成,不同的馅就像是每一位独具特色的学生,而皮则是这座容纳几万名学子的学校,“皮”孕育着一代代的“馅”,塑造着符合个人发展之路的“饺子”。
“每年的冬至,我们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今年,我们又多了一些家人,更让我们感受到‘大家’的温暖。”“通过三位老师的组织,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彼此,也更加认同学校的‘家文化’”。包饺子的过程就像我们现在学习的过程,同学们来自各个城市,好似饺子的馅,有着不同的“个性”,在校教育的浸润下,发掘个人潜能与个性,成为一个个倍受瞩目的“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