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就是思想和笔尖融合的产物,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箕城书院携手创意写作学院分别于5月19日和6月2日19:00在箕城书院共享大厅举办箕创文学沙龙系列活动第5、6期。本次活动特邀创意写作学院张东旭、白海飞、冯泽、刘向莲、徐清松多位老师与同学们一同走进箕创文学,共同欣赏罪与罚、回忆童年的独特魅力。



《罪与罚》:自省约束道德
张东旭老师从最近比较热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引题,表示在文学的领域中,与犯罪有关的小说比比皆是,都可以作为大家谈论的话题。白海飞老师作为本剧的文学策划,他表示剧名就来自于他的小说,《漫长的季节》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悬疑剧,而是大时代背景下典型群众的生活图景,也展现了随着时代浪潮沉浮的人物命运。悬疑元素和线索的加入,丰富了故事性,可以拉进观众与剧中时代的距离。这部剧类似于作家马伯庸创作的《风起洛阳》《风起陇西》《长安的荔枝》等作品,以微观人事呈现宏观社会,强调的是大时代、大形势、大政策下,普通群众承担的责任、承受的代价以及他们的困境、命运。

对于读文学、写文学的我们,除了法律标准,我们还要用道德标准观察世界。我们的道德标准不应该像跑步比赛终点拉的那条红线一样,脆弱且易冲撞,而应该像钟摆,可以自如地在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里摇摆。这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道德感,是我们用自省约束道德。


童年:爱 治愈 遗憾与快乐
“童年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童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刘向莲老师首先通过例举文学大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指出,一个作家必定会有属于自己童年的文学创作。这种创作或是儿时的快乐、欣喜,亦或是遗憾、痛苦,这些都是他们的创作灵感。白海飞老师指出,儿童文学创作尤其避讳作家本人对于童年生活的过度思考。作为成年人,我们对于自己儿时所发生的事情有着不同于童年时的思考,这种思考将会导致文学创作失去童真,故事情节变得突兀。徐清松老师认为,童年视角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诚恳态度,儿童视角更易代入文中的世界,使读者感同身受。作家对于角色的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角色的塑造要细致、把控要恰到好处,通过细腻刻画让角色更加丰满,这是作家的使命。同时,除了童年视角以外,还可以用动物视角进行创作,用一种新奇的角度去探索自己未曾发现的世界,实践“创意”写作这一中心主旨。



老师们还分享了自己的童年趣事,“记得小时候,喜欢玩过家家,总是在争夺家长的身份,现在看来当初的种种行为都是在模仿着大人,盼望着早日成熟、长大,可是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小时候更加天真、快乐。”“小时候喜欢小狗不喜欢小猪,经常将猪的午饭偷偷喂给小狗吃,现在回想起小时候的行为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极尽童趣故事的背后是对自己童年消逝的怀念。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另一个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提到的童年与你相似,这时你才会真的懂,“记忆被激活,记忆被唤醒”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文学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得到乐趣,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箕创文学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重新热爱文学,感受文学魅力,体悟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