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从“心”出发,向“需”而行——我的异科导师实践录

发布日期:2025-11-21 浏览量:

导师心语:

教育,是一场以心灵唤醒心灵的旅程。从学生日常的点滴需求出发,用真诚去共情,异科的过程既是对成长的真挚陪伴,也是一场温暖而坚定的教育实践。

——艺术传媒学院/杏花书院异科导师 刘静

我的育人瞬间:

自2021年作为首批异科导师,接手21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以来,到2025年将工作范围扩展至25级信息工程学院的新生,我的工作坐标始终锚定在一个核心——“学生的真实需求”。这不仅是工作的起点,更是检验成效的终点。

面对新生群体,我注重“面对面”的深度接触。通过精心设计的信息调查表、小型座谈、一对一聊天等方式,我努力打破师生间的初始距离感,像一位耐心的“倾听者”,记录下他们对大学的憧憬、对学业的困惑、对生活的适应难题。而对于大三大四的老生,我的工作模式则转为“主动探索”。通过观察,主动发起话题,探索他们尚未言明的潜在需求——或许是考研方向的抉择,或许是实习的烦恼,或许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这种“想在学生前面”的关怀,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从而建立了超越传统师生关系的信任纽带。

为了确保这份关怀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续流淌的“暖流”,我养成了坚持月度总结的习惯。按照每周2次活动的要求,在将信息录入系统之前,我总会先在文档中详尽记录每次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反馈、我的观察与反思。这个过程,不仅是工作的“痕迹管理”,更是一个宝贵的“复盘”环节,它能帮助我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优化下一次服务的基石。在活动策划上,我极力推崇“菜单式”选择,旨在将“被动参与”变为“主动选择”。我的手机备忘录和随身笔记本,成了随时记录灵感的“创意池”——一个有趣的新闻事件、一个社会热点、一门小众的艺术,都可能成为未来活动的雏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点餐”,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灵活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度从“要求来”变成了“想要来”,活动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四年复盘:日常积累与典型活动交织的育人实践

四载异科之路,可归纳为每日、每周、每月的分层实践,形成系统化、持续性的育人机制。我始终相信,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日积月累的渗透与浸润。

每天:微习惯养成

针对学生英语四六级备考需求,推出“每日一词”学习计划。借助微信平台,每日在群内推送一个单词及其用法,传递“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持续学习理念。这一点滴坚持,悄然培养学生自律、专注的品格。

每周:规划与鼓励并行

每周一清晨,准时发送“每周心语”,融合时间规划与情感鼓励。例如四六级考前写道:“距离考试还有五天,每一次复习都是通向成功的坚实步伐。”这样的定期互动,成为学生一周的“精神加油站”,既指导行动,也温暖心灵。

每月:多元化活动覆盖

月度活动是异科工作的重头戏,是将理念落地的关键舞台。四年来,我策划组织的活动类型涵盖大咖阅读、成长规划、艺术体验、竞赛指导、谈心谈话等十余类,力求满足学生学业发展、兴趣拓展、人格完善的多维需求。以下典型案例,是体系化育人实践中的点点星光:

1.大咖阅读:分层引导,浸润成长

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差异化的阅读内容,大一至大三聚焦经典人物传记,大四则选读《梦想与实践》,汲取学长学姐经验。指导学生参与大咖阅读比赛,两次获评“优秀指导老师”,实现阅读育人、榜样引领的双重效应。

2.成长指导:朋辈互助,资源联动

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分享入党、入伍、奖学金等实用主题,让每个异科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组织有海外研学经历的异科学生给专业课学生交流感悟,以真实故事激励学生勇敢追梦。朋辈教育的方式,增强了指导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3.艺术体验:跨域融合,美育启蒙

开展版画拓印、陶艺制作、葫芦烙画、3D打印等艺术实践活动,打破学科壁垒,让非艺术专业学生感受美的创造与表达,提升审美素养。

4.竞赛指导:学科交叉,赋能创新

邀请专业教师讲解高数、英语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加招生广告创意大赛、品牌策划、市场调研等跨学科竞赛。团队作品荣获招生广告大赛特等奖、“正大杯”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二等奖,体现了异科导师在资源整合与跨域指导中的独特价值。

5.主题关怀:细节之处见真情

每逢中秋、国庆等佳节,组织茶话会、师生共膳等活动,营造家庭式温暖氛围。更为每位学生送上生日祝福,即使毕业离校仍持续关怀,传递家人般的长情陪伴。

6.考研与论文指导:精准助力,护航升学

依据学生初试成绩组织模拟复试,联系学长学姐线上指导,助力5名学生成功考研上岸。通过线上方式讲解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运用AI工具辅助学习,成为学生毕业季的“及时雨”。

7.仪式构建:有始有终,陪伴全程

异科之旅以寄语卡片破冰开启,学生书写未来愿景;毕业之际返还卡片,并赠送定制姓氏徽章、校园风景冰箱贴,与6个专业11个班级学生合影留念。有始有终的仪式感,深化了育人的情感内涵。

8.书信传情:超越形式,寄语未来

学生离校前夜,我亲笔写下1400余字长信,从事业、学业、爱情、生活四方面给予鼓励。“先就业,哪怕岗位与专业不完全对口,也是一场小小的胜利”,这句话抚慰了许多迷茫学子的心。这份超越形式的关怀,诠释了异科导师的深层使命。

回首四载异路同行,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从青涩到成熟的心理蜕变,学习方法的逐步积累,为人处世的日渐练达。至此,异科导师不再是冰冷的制度安排,而是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我作为导师,亦在陪伴中不断重塑自我,抵达教育的新境界。“用真心去共情,才能触及教育的本质。”未来,我将继续以需求为灯,以真心为路,书写更加精彩的异科故事,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

学生成长回响:

能够成为刘老师的异科学生,我感到非常幸福。老师每周一的‘心语’如晨光般温暖,每日的单词学习潜移默化培养了我的坚持。一开始我并未在意,但渐渐地,我被老师日复一日的坚持所打动,开始跟随老师的脚步,让我深刻体会到坚持带来的收获与满足感。老师总是这样于无声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刘老师指导我参加‘正大杯’大学生市场调研比赛,老师不仅资助报名费,更在我犹豫时给予力量,最终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期末复习时,老师从第10周就开始提醒我们规划,并分享复习资料。师恩如山,无法言尽,我将永远铭记于心,并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原经济与管理学院)/无边书院 贾雨婷

大学四年,刘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她不仅是学业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中的贴心人。在学业上,老师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倾注了大量心血,深知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每天清晨准时在微信群分享单词与技巧,从未间断。在考研复试前夕,老师更是亲自为我模拟面试,从自我介绍到专业问答,逐一细致指导,她的鼓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使我最终成功上岸。在生活中,老师总是耐心倾听我的烦恼,给予我温暖而中肯的建议。非常感谢刘老师大学四年的陪伴与教诲,这份师恩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原经济与管理学院)/无边书院 杨嘉龙

刘老师的悉心引导让我这个大一新生快速适应了全新的生活。她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像一位关心我们全面成长的大家长。第一次见面,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填写了一份详细的“个人基本信息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更贴心的是,每隔半个月通过qq汇报一次自己的心理、学习和生活情况。这个习惯让我学会了定期复盘和反思,而老师每次都会认真回复,给我及时的鼓励和建议。在学业上,当发现我和一些同学在高数和英语上比较吃力时,她没有只是空泛地鼓励,而是主动为我们搜索并推荐了中国大学慕课上的优质课程,叮嘱我们跟着名校老师的讲解开展自学。感谢老师能及时关注我们的需求,非常期待和老师的每一次见面。

——信息工程学院/三达书院 任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