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动态/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印刷工、科学家、建国者:解锁富兰克林的“跨界”智慧

发布日期:2025-11-13 浏览量:

11月12日16:00,太行书院于达阵·破晓冲锋营开展“阅”享生活读书会活动,围绕《富兰克林传》,太行书院发展导师杨巾辉以大咖伴读形式带领同学们走进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多面人生,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轨迹、多元成就、品格哲学和现代启示,探讨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个体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从印刷学徒到建国先驱:起跑线不决定终点

“富兰克林向我们证明了,起点的卑微不决定终点的高度。”杨巾辉老师以这句话开启讲述。他以时间轴清晰梳理了富兰克林的成长轨迹:1706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肥皂匠家庭,12岁成为印刷学徒,17岁带着仅有的三个铜板独闯费城。杨老师指出,富兰克林于1728年创办的印刷所不仅是商业机构,更是思想传播的平台。通过《宾夕法尼亚报》与年销量超万册的《穷理查年鉴》,他不仅奠定了事业基础,更以媒体推动社会进步,传播反奴隶制思想,构建通信网络,为美国独立埋下伏笔。

跨界创新:追求进步而非完美的实用哲学

杨老师系统梳理了富兰克林在科学、政治、教育等多领域的卓越建树。从风筝实验、避雷针发明,到参与起草《独立宣言》、81岁高龄仍调解制宪会议矛盾,再到创办费城学院和建立美国首家公共图书馆,富兰克林展现出非凡的跨界能力。杨老师重点解读了富兰克林20岁时制定的13项美德修炼计划,及其持续五十年的实践。他特别提到,富兰克林晚年自评“秩序”一项仅得60分,这种“追求进步而非完美”的态度,为当下深受完美主义焦虑困扰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成长路径。

历史照进现实:智慧在互动中回响

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模拟了1776年大陆会议辩论,亲身体验富兰克林“半块面包好过没有”的妥协艺术;随后又进行了“美德实践挑战”,让同学们懂得如何将“缄默即智慧”等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杨老师进一步将富兰克林的智慧与当代实践相联系,指出Linux开源精神、硅谷精益创业理念、特斯拉的跨界创新,都是其精神在今天的延续。“富兰克林说‘空袋子难以直立’,这提醒我们,唯有脚踏实地积累知识、锤炼品格,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活动最后,杨巾辉老师总结道:“富兰克林的精神遗产活跃在我们当下的创新实践中。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可以相互促进,实用创新与道德修养应当并行不悖。”本次读书会架起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富兰克林的多元智慧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焕发持久光芒。

撰稿:白红霞 张晨越 摄影:杨紫霖 供稿:太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