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悠久的平遥古城遇到摄影艺术,5月13日,在2025平遥国际摄影展启幕前夕,著名摄影艺术家、上河书院名誉院长张国田与上河书院发展导师、20余名同学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开展“院长π对论(第2期):镜头中的平遥”活动。张院长通过主题讲座、作品指导和古城随拍三个环节,以镜头为媒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宝丽来震颤:快门声里的理想回响
当快门清脆的“咔嗒”声在平遥古城上空回响,张院长手中的老式宝丽来相机微微震颤为同学们定格下青春瞬间。斑驳的城墙、古朴的街巷,此刻都成了这幅生动画面的天然幕布。在交流分享中,张院长娓娓道来自己的摄影生涯,二十四岁那年,怀揣着对摄影的炽热梦想,毅然踏上漂泊的拍摄之路,用镜头忠实地记录着平遥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图景,与这座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摄影梦想虽然已经实现,但距离心中的理想境界仍有差距,我会一直朝着那个目标前行。”张院长坚定地说。



在谈及未来的拍摄计划时,张院长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表示将突破固有思维定式,以全新视角捕捉平遥的独特魅力,期待在下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中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面对同学们的提问,张院长勉励道:“大学是积蓄能量的黄金期,需以阅读拓展思维边界,以外语打开世界窗口,以强健体魄支撑创作激情”。


影像诊疗:解构构图美学
作品指导环节堪称“头脑风暴现场”,看着征集到的同学们的各类摄影作品,张院长化身“影像诊疗师”,针对市井题材,他强调“影像需承载拍摄者的思考密码,建议通过低机位捕捉街巷褶皱、借对称构图呼应古城建筑美学,同时在拍摄中我们也要学会寻找合适的视角,因为视角,是所有创作的结果”。张院长耐心地指出每一张照片的构图问题、光线运用不当之处,以及色彩搭配的缺陷,并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不同的拍摄手法和角度,捕捉更加生动、独特的瞬间,同时在拍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让每一张照片都能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




狂拍古城“皱纹”:定格时光温度
在午后的古城随拍环节,张院长手持宝丽来相机,带领师生穿行在青砖灰瓦的街巷间,张院长轻抚相机说道:“镜头对准的不仅是建筑,更是百姓生活沉淀的岁月质感”。说着,他对着城墙上一处被风雨侵蚀出独特纹理的青砖,按下快门。张院长展示即时成像作品时感叹:“这种物理显影的仪式感,让我们触摸到摄影最原始的惊喜。它即拍即得的特性,能让我们第一时间触摸到影像的温度,感受创作瞬间的惊喜与满足。”宝丽来的成像色彩浓郁且自带复古色调,就像为这古老城墙添上了一层时光滤镜,将历史的厚重感原汁原味地呈现。




当温暖的阳光洒下,平遥古城的青砖黛瓦在余晖中晕染出暖黄的轮廓,这场由张国田院长带领的摄影之旅也缓缓落下帷幕。相机定格的不仅是古城的斑驳光影,更是一群年轻学子对艺术探索的炽热初心,相信在未来的摄影之路上,这份在古城中汲取的灵感与力量,将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撰稿:张春林 供稿:上河书院 摄影:李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