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12:00,杏花书院联动电影评论中心张振帅老师开展画里有话第10期:光影绘语——电影场景的秘密语言活动。活动中,张老师以独特的空间叙事视角,带领在场师生穿越光影时空,解码电影画面背后的深层文化隐喻。


活动伊始,张振帅老师通过对比《人世间》与《唐顿庄园》的场景设计,生动阐述了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叙事功能。当屏幕上出现周秉昆一家在吉春老城区的棚户生活场景时,张老师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斑驳砖墙不仅是时代印记,更是人物命运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将地理空间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解读方式,激起了同学们对剧中跨越半世纪百姓生活史诗的强烈情感共鸣。
在解析心理空间时,《盗梦空间》的梦境嵌套画面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结合视频中柯布团队深入第四层梦境寻找罗伯特的场景,张老师特别强调:“每一层旋转走廊的设计都对应着人物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空间构造本身就是潜意识的视觉化呈现。”现场同学们也在互动中直观感受电影空间的层次张力。


“空间不仅是故事的容器,更是思想的载体。”在《阿甘正传》中,张振帅老师将阿拉巴马州的草原与越南丛林进行对比,“奔跑穿越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人物精神世界的成长轨迹。”这种将物理空间与心灵空间相联结的解读方式,让观众重新审视了经典影片的深层内涵。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空间隐喻的魅力,张老师特意为每位同学分发了精心挑选的电影剧照卡片。当《楚门的世界》中那片永远风和日丽的海景明信片传递到学生手中时,张老师微笑着邀请大家解读画面深意。“看似完美的桃源小岛,实则是用摄影棚搭建的精神牢笼。”在场的同学们敏锐指出,“这张照片让我想到,真正的自由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刻意回避的阴影里。”这种从具象场景到抽象哲思的解读训练,正是张老师培养学生空间感知力的独特方式。


张老师还以《饮食男女》中老朱烹饪的厨房场景为例,引导同学们思考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如何承载中国人对“家”的独特理解。这种将场景细节转化为文化符号的解读方式,让同学们意识到,电影中的每一个空间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密码,等待我们用敏锐的视角去发现。


正如张振帅老师所说:“当我们学会用空间的维度观看电影,那些熟悉的画面就会绽放出新的生命。”通过光影叙事的镜头,同学们不仅看到了电影的表层美感,更触摸到了隐藏在空间背后的深层文化与人性密码。
(撰稿:成合笑 供稿:杏花书院 摄影:杏花书院品牌营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