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主义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理性的考量而做出的选择,又有多少是被情绪悄然左右?11月29日14:30-16:00,青藤书院于共享大厅开展“营销创想沙龙(第41期):理智消费 守好我们的钱包”系列活动,特邀淬炼·国际商学院的管蓉霞、庞婷老师,带领我们剖析日常生活中为情绪买单的现象,深度挖掘背后隐匿的心理动机与经济规律。


揭秘 情绪消费密码
“怒目而视”“捧腹大笑”……活动伊始,管蓉霞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的“你演我猜”的互动游戏,当屏幕上出现“没鸭梨”以及二次元的各种周边时,使参加者们纷纷瞩目。“这些能吸引大家的物品,想必与各位内心的情感有所共鸣”管老师说道:“情感共鸣,恰恰是情绪消费的本质。”谈及如何辨别情绪消费时,管蓉霞老师从消费特征入手,指出情绪消费大多属于“冲动购买”和“情感宣泄”的特点,往往是因为自身需求未得到满足,所以才选择消费的方式宣泄。

追溯 情感需求驱动
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双11”中,超过40%的消费属于“快乐消费”,这也是情绪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为何当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情绪消费?管老师结合消费者情感状况和心理问题趋势,分析消费者情绪消费的根源来自对情绪价值的追求。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调节自身情绪成为日常生活中关键的一环,情绪消费带来的“非物质性附加价值”正是一剂治愈心灵的良药,能够让消费者获得情感的宣泄的同时体会到快乐。

绘就 情感营销蓝图
“售卖的并非产品自身,而是其承载的情绪价值。”在“双11”购物节期间,京东设置的那面“毛茸茸”的墙收获了众多消费者的赞誉。此外,各商户企业推出的旅游盲盒、解压玩具等“情绪产物”,均取得颇为丰厚的收益。基于市场中的众多案例,管老师指出:“精准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创新、持续分享互动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皆是情感营销策略的核心要点。”

在情绪消费的大背景下,广大消费者需要学会关爱自己。要懂得通过合理途径去排解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肯定与承认自己的不足。庞老师也进一步补充道:“其实,最好的‘医美’就是养成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习惯”。同情绪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必要性的,但也要保持理性,让消费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与提高生活品质。
在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下,一些蕴藏着快乐的“小消费”显得格外珍贵。参与此次活动后,我理解了情绪消费的关键意义,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审视自身的消费行为模式,未来将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消费行为,让每一笔消费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环设2301班 李雨璐
如果将日常用品比作生活的框架,那么这些“情绪产物”无疑是画面中一抹灵动的色彩。虽然理智消费下,让每一笔消费都能紧贴自身的需求与规划,但是接纳自己,不妨从一次情绪消费开始,给自己提供情绪、适当享受情绪消费带来的快乐。
——数媒2403 盖东玲
(撰稿:杨轲超 李怡瑶 供稿:青藤书院 摄影:张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