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漫过校园,一场承载着相遇与同行意义的“重逢”悄然拉开帷幕。9月27日15:30,“遇见·即同行”2025级太行书院新生入院礼暨院长第一课在上河206竹林·围炉夜话拉开序幕。“书院是什么?未来四年我们将与书院产生怎样的连接?”书院大家长的温情寄语、多元导师的方向领航、朋辈互助的榜样引领……为每一位“小行家”构筑起协同育人的“新”起点,共同开启属于“我们”的成长“新”篇章。



以信为媒 以章为约:情感联结的温暖序章
入口处,一份特别的“见面礼”正静静等候新同学——一个个印有书院标识的定制信封里,装着太行书院“主人翁”们的亲笔信。一封封手写信,不仅是对新生的热烈欢迎,更凝结着书院不同身份“家人”的真挚心意与殷切期盼,将书院的“家”文化藏进了字里行间。信封内,不同身份的“家人”写下了各自的心声。小萌新们认真轻吟一封封饱含赤诚鼓励,温馨叮嘱的亲笔信,将未来四年在书院的愿望写在回信区—希望四年后,我也能成为带给别人温暖和力量的人。一取一留间,完成了书院文化从师长到新生、从过往到未来的深情传承,更让“家”的温度在代际间流淌,让“同行”的力量在岁月中延续。




导师寄语 平台共建:多元成长的引领与启航
名誉院长薛保红教授以“大家长”身份开场,寄语学子:“大学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学做人的旅程。愿同学们在信院、在太行,既见天地,也见自己。”薛保红教授为书院各项目工坊负责人颁发聘书,肯定了他们在热爱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师生携手孵化多元“成长工作台”。书院综合办主任李静老师向新生们温情推介书院,她表示,书院是充满温度的“成长共同体”,这里没有陌生的隔阂,只有家人般的陪伴。从日常的生活解惑到成长的迷茫疏导,书院始终以朋辈互助为纽带,搭建起学长学姐与新生间的沟通桥梁,让经验分享、情感共鸣成为常态。这里的每一份关怀都落地生根,只为让新生快速融入集体,感受“家”的温暖。






亦师亦友 心灵守护:成长路上的温情陪伴
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书院构建多维导师制育人模式,活动邀请书院发展导师为新生代表佩戴徽章。一枚徽章,是一份归属的承诺,标志着他们从此拥有共同的名字——“小行家”。掌声中,是从“我”到“我们”的认同在悄然生长。特邀书院心理导师古田老师带着“心灵关怀”走进新生群体。她借助几位新生的“树-房-人”简笔画,解读初入大学的心绪;书院异科导师耿嘉琦分享了与学生深夜畅谈、共渡迷茫的真实片段。活动现场还播放了异科学生为她准备的惊喜视频。这份“双向奔赴”的师生情谊,生动诠释了书院“家文化”中最重要的内核,真诚的陪伴与双向的关怀。





朋辈闪耀 手作传情:青春能量的共鸣与共创
为彰显朋辈引领与榜样示范的力量,建立跨年级的情感链接,书院邀请炫飞航模工作室优秀社长分享“从折叠拼接到飞向蓝天”的成长故事,这个关于兴趣探索与成长突破的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听得心潮澎湃还不够,书院为同学们准备了集有趣和有料于一体的“多一点”系列活动,让每个人都能亲身解锁书院生活的小美好:领养绿植让宿舍多一点生机;幕布涂鸦让书院多一点色彩;串联手串让师生多一点链接......同学们不仅能触摸到书院生活的烟火气,更能在点滴互动里读懂书院的文化底色,让“书院是家”的归属感扎根心底,以更鲜活的姿态开启在太行书院的完满时光。





从“我”到“我们”:院长第一课叩响未来之门
压轴的“院长第一课”以《从‘我’到‘我们’》为题,为新同学解读书院育人内核。名誉院长从生活要有“体验感”、“获得感”、“意义感”引导每一位同学要充分享受大学生活,在这所最体育的非体育大学、最艺术的非艺术大学挖掘体验感、享受获得感、赋予意义感,深度感受双一流之外首选大学的独有魅力。薛院长的话让我们看见,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生命影响生命、情感温暖情感的共同体。这堂课为所有温暖片段注入了深度,让新生对四年时光有了更清晰的向往。


从“大家长”的殷切寄语,到导师们的悉心引导,再到朋辈榜样的生动展示,2025级新生的太行故事已悄然启幕。未来四年,书院将依托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陪伴每一位“小行家”在这场青春之旅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温暖篇章。
他们有话说:
接过师生手写信,戴上“小行家”徽章,我懂得太行不只是课堂,更是递暖的家人、同笑的同伴。院长所说的“‘我们’是倾听与共情的能力”,我将牢牢记在心里。往后四年,我会与太行书院一起,在共处中传递温暖,在前进中找寻自我的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 张晨越
师生手写信笺传情,笔墨间满是真诚叮嘱与成长感悟。同学们胸前佩戴书院徽章,指尖穿梭彩线,亲手编织专属手链。一针一线、一字一句里,藏着书院独有的温情,也让青春记忆在动手实践与心意传递中愈发鲜活。愿这四年,与书院共赴一场关于热爱和成长的旅程。
——商务英语学院 李金繁
撰稿:张妍 供稿:太行书院 摄影:武静蓉 李勇杰